育儿焦虑:“初次见面,我不会关照你。”
第一次焦虑发作是在即将离开月子中心的前10天,为了让生产时耗损过度的身体好好恢复,整个月子期间除了每次30分钟的亲喂,我没有给孩子换过尿片、拍过嗝,更别提安抚、洗澡、哄睡。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居家带娃,我可以说毫无准备,哪怕已经预定好第二个月的住家月嫂,我还是焦虑到哭,怕孩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阿姨,怕家里的温度没有月子中心舒服,怕事情太多太乱安排不好.....我感觉自己被排山倒海的担心吞没了。出所前3天,焦虑达到巅峰,我几乎每天要躲起来哭一个,阿姨们揶揄我两句不会换尿片、不会抱孩子,我都要红眼眶,第一次发现自己弱爆了。但时钟并不会因为我的害怕而停摆,在一个戚风惨雨的早晨,我抱着孩子灰溜溜地回家了。接下来就是传说中令人闻风丧胆的“二月闹”,那段日子整个人都是懵的,至今无法记起我是如何在“二月闹”+严重焦虑中存活下来的。孩子一小时左右就嗷嗷哭,且不分白天黑夜,阿姨实在哄不好的时候就让我给她奶睡,好让大家都能消停会儿。结果混乱的吃导致混乱的睡,吃也吃不够,睡也睡不好,一切都在恶性循环,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哭,我一天到晚都在拔奶或者掀衣服喂奶。因此我的敏感值和焦虑值直线飙升,一听到孩子哼唧,哪怕睡下了也能一秒蹦起去婴儿房查探情况,但我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还没学会正确地拥抱她、安抚她,我只能在一边干着急,我内里已是疲累不堪,但我的母性驱使我一刻不得闲,总要去做点什么才好。有时间休息,却用来焦虑,她一哭我就神经紧张,就吃不下也喝不下,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怕她受伤、难过,我怕没人能帮到她。我在害怕的泥沼里逐渐窒息,感到日子了无生趣。ROUND2: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内部瓦解
再后来,孩子大了点,吃睡基本规律,不再像第二个月时那样无端地凶狠哭泣了,我的焦虑又开辟了新的战场。因为上班后无法投入所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我就尽可能把照顾孩子的事项考虑周到、安排详尽,所有人的工作都必须在我的掌控之下,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疏漏,我自己也没闲着,起床之后出门之前和下班之后入睡之前,我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偶尔一瞬间我会不解,为什么照顾一个这么小的婴儿可以有那么多事,让三四个大人围着转都不一定能做完?但我没工夫细想,因为我太忙了,忙着在工作之余把家务事安排妥帖、把帮忙照顾孩子的外婆和阿姨照顾妥帖,好让她们可以全心全意对待孩子,不至于因为干活劳累或者烦躁而在对待孩子上有所疏忽。事无巨细,我希望自己和其他人把能想到的全部做到位。小到阿姨抱着睡着的孩子坐下沙发之前,我都能迅速而轻手轻脚地放置枕头好让阿姨靠着更舒服......此类事情不一而足,我真是个变态,但我就是停不下头脑和手脚,必须让事情做得更周到。除此之外还得拔奶,一天五六次,一次三四十分钟。半夜睡眼惺忪坐在书桌前拔奶时,我只能听着机器的嗡嗡声任由厌世情绪把自己一点点淹没。加之我患有类风湿,需要吃睡规律、细心保养,生了孩子之后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身体的不适给我的焦虑火上浇油,烧得人四分五裂。我彻底成了躁郁的怨妇,一有机会就跟队友诉苦、抱怨,我对谁都很少笑脸只有指点。我让家里的气氛变得压抑,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无处不在的凝视和提醒,电话音量调到最低、对话最好用气声、走路关门拉窗帘都得小心翼翼、孩子醒着就不能开电视......家中处处布满“警戒线”,内心亦如此。扭转战局:无他,唯手熟尔
随着带娃越来越熟练,我也慢慢对孩子的哭声免疫了,她两个小时间隔的哼唧或哭闹是因为要睡了,三四个小时间隔的哼唧是因为要吃了。哪怕她哭得再凶,我也能很快安抚至平静。加之从开始就是给足了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所以四个月开始,她就极少哭闹,顶多是哼唧几声,为此我感到欣慰,这是大家精心照料的结果。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熟练带来自信,前期的屡败屡战换来最终的得心应手。回看来时路,就是新手小白的的艰难升级之路。归根到底,我的育儿焦虑原因有二,一是对未知的恐惧,二是不相信别人。同时作为一个高度负责、注重细节又完美主义的人,这些特质无疑像高倍放大镜将我的焦灼无限放大,那些难以入睡的夜晚,我感觉自己被架在火堆上托马斯°回旋式炙烤,然而我只能睁眼躺着等天亮,并不能起身去做点什么以让我担心的问题不发生。应对之策其一是活在当下,用行动解决情绪。有时候不是事情真的有多难办,而是畏难的心态让人裹足不前,焦虑本身带来的焦虑耗损了太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