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碰到很多宝妈问,宝宝牛奶蛋白过敏是不是可以通过化验来确诊呢?
非常遗憾地告诉宝妈,还真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容易。
实验室检查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实验室检查。
前面我们讲过,
根据接触牛奶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牛奶蛋白过敏(CMPA)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
而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度和重度CMPA。
非IgE介导的轻中度CMPA,大多数在摄入后2~72小时发作,配方喂养、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均可见。
从症状上来看,非IgE介导的轻中度CMPA更倾向于出现胃肠道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激惹,也就是肠痉挛;
另外还有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包括瘙痒、红斑,非特异性皮疹,明显特应性湿疹等。
IgE介导的轻中度CMPA,大多数在摄入后几分钟内发作,主要见配方喂养或混合喂养时。
IgE介导的CMPA皮肤症状更为突出,表现为急性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急性弥漫性特应性湿疹;
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痛/肠痉挛;
呼吸道症状为急性鼻炎和/或结膜炎。
如果临床病史提示为IgE介导的CMPA,则推荐皮肤点刺试验(SPT)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sIgE)测定。
需要注意的是,SPT或sIgE阳性只能显示对食物过敏原敏感,有助于确定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原,但不能作为确诊过敏的依据。
SPT阴性可基本排除IgE介导的CMPA;
阳性则需排除假阳性以及致敏状态。
当病史和过敏测试结果不足以支持确诊CMPA时,需进行食物激发试验。
食物激发试验必须在具有相关培训和技能的医疗机构中,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CMPA的最终诊断依据临床病史和临床医师的判断,
SPT和sIgE测定有助于对IgE介导CMPA的诊断,但对非IgE介导的CMPA不具诊断价值。
看到了吧?指南就是这么说的,“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最终诊断依据临床病史和临床医师的判断”
怎么判断呢?
也就是说,医师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怀疑有牛奶蛋白过敏时,患儿饮食就要回避牛奶蛋白,再根据患儿回避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来综合考虑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
当然,这个回避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漫长、辛苦的过程,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全力配合的过程,以后详细讲解。
①对占大多数的疑似轻、中度CMPA婴幼儿,仍继续推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eHF)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配方。
我们国家对所有疑似CMPA婴幼儿选择氨基酸配方(aminoacidformula,AAF)作为初始诊断CMPA的替代配方奶。
但是一经诊断为CMPA,能适应eHF的,最好转为eHF替代。
②因考虑母亲饮食导致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产生反应,建议母亲首先回避牛奶。
《iMAP指南》首次提到如果母亲需要替代配方时,eHF或AAF均可选择。
指南推荐首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eHF)来辅助诊断。
①部分水解配方(PHF)可能仍含有免疫反应性表位,不适合治疗CMPA;
②由于>90%的CMPA婴幼儿存在交叉过敏,因此不建议使用羊奶配方;
③由于30%~50%的CMPA婴幼儿发生与大豆的交叉过敏,因此不建议使用大豆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