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对症处理治疗。目前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虽多,但可适用于儿童的有效抗病毒药物较少,且因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儿科临床呼吸系统用药常存在超说明书用药、药品遴选缺乏依据、药物安全性信息不足等诸多问题。
医院协会联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共同制订了《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指南》,该指南的发布对治疗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诊断和病原学检测、感染的控制、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及使用等几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为国内儿科同行理解该指南提供帮助。
01
诊断和病原学检测
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筛查标准,建议各机构根据医疗资源、患儿的临床表现等具体情况,对患儿做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测,以便早期识别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和与其相关的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
02
感染的控制
儿童作为病毒的易感人群,儿科医生应高度重视对病毒传播的控制,如流感、腺病毒、手足口病等感染性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临床医生在面临感染性疾病时,要强化早期、个体化治疗的意识,认识到尽早控制感染源的重要性。
03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1)抗病毒药物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呼吸道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患儿在病毒感染后可发展为重症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或后遗症,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会改善患儿预后。但是,对于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儿科医生需要警惕用药的安全
性及有效性,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
(2)药物监测
绝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指南强调,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耐药性监测是儿童抗病毒治疗的核心问题之一。
(3)基本原则——5R原则
在指南中,专家组提出儿童抗病毒治疗的核心策略,即5R原则:(1)正确的病人(rightpatient);(4)正确的药物(rightmedication);(3)正确的剂量(rightdose);(4)正确的时间(righttime)(5)正确的给药途径(rightroute)。
(4)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与受体的结合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IFN(主要为IFN-α/β)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使用IFN-α通过喷雾或雾化吸入等方式治疗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IFN-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尤其对感染初期患者疗效更佳,指南建议在确诊COVID-19后48h内尽早使用。
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指南强调利巴韦林虽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不常规推荐治疗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
奥司他韦不良反应较轻,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阿比多尔具有抑制病毒合成、免疫调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儿童流感。
展望
本指南的发布对于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科临床实践。然而该指南尚缺乏大量的优质循证医学证据和与儿童相关的临床研究,这对儿科医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期待国内各同行能为更多高质量的推荐意见作出努力和贡献。
本文来源
黄欢,张芳霞,段淼,等.《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4(26):-,
作者:黄欢,张芳霞,段淼,黄波
通信作者:黄波,教授,主任医师遵义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