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儿童抽动症
小动作大影响
最近,有位宝妈就医。“医生,我家孩子近二个月总是频繁出现眨眼睛、咧嘴,有时还经常发出“吭吭”清嗓子等怪声。刚出现时以为孩子调皮捣蛋,就没在意,但是最近孩子又出现不停地翻白眼、耸肩、鼓肚子等现象。特别引人注意,还导致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等问题,真是令人烦恼。”
医生提醒家长注意:
如果孩子存在上述问题,
那么孩子可能得了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以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抽动症的特点:
(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
(2)抽动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
(3)症状时好时坏。
(4)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抽动症起病于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5):1。
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抽动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总体来说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一般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是抽动症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多巴胺功能的强化可使大脑调控躯体运动增多而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抽动症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吗
抽动症一般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躯体性健康,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可能会出现由于抽动症状而导致的心理负担或扭曲、社交困难,比如:不敢或不愿和老师或朋友进行正常的互动和交往,甚至出现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另外,部分抽动症的孩子还常伴有强迫症、多动症、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治疗也更加困难,所以,抽动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有效治疗抽动症
(1)非药物治疗
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患儿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抽动症,调整好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家长不要过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