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岁的轩轩(化名),看上去跟别的小朋友没什么不同,但是近半年,妈妈发现轩轩总在不经意间频繁清嗓子、眨眼睛,去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咽喉炎”“结膜炎”,经过治疗好转,但症状总是反复,最近一周轩轩清嗓、眨眼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偶尔还出现耸鼻子、扭脖、晃脑袋的情况,轩轩说这些奇怪的举止他自己也控制不住,其实轩轩不是突然养成了坏习惯,而是患上了一种叫做儿童抽动障碍的疾病,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表现的时候不要大意,一定要重视!
什么是抽动症? 儿童抽动障碍(TD),简称抽动症,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大多在18岁之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4倍,部分患儿会在青春期自愈,未愈者症状会持续到成人。孩子常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的抽动;并且抽动频率和强度多变,可因为情绪紧张、焦虑、劳累、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因素而导致症状加重,在精神放松时症状缓解。 常见的抽动症状主要包括:(1)运动性抽动,如眨眼、皱眉、耸鼻、张口噘嘴、咧嘴、点头、甩头、耸肩、扭脖、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2)发声性抽动,如清嗓、自言自语、怪叫连连、秽语等。部分抽动障碍患儿还可能共患其他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焦虑症、强迫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睡眠障碍、自伤行为、遗尿、癫痫等。患儿不受控制的异常动作常引来他人的嘲笑、模仿等,使患儿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给患儿生活、学习、社交等带来诸多影响,十分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增加许多负担。
应对抽动症中医有办法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发病与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相关,多存在体质偏颇、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外伤因素的影响,导致脏腑功能失和、阴阳失调而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且与肺、脾、心、肾等脏相关。中医治疗本病以口服中草药为主,此外,还可以根据患儿病情配合心理行为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本病治疗周期较长,需要四至五个月,严重的可能半年以上。治疗过程中常有家长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看到症状缓解而擅自减药、停药,往往造成患儿病情反复,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也增加了患儿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故王世龙医生提醒患儿家长,在本病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逐渐减药,直至最终停药。中药治疗同时服用西药的患儿,家长勿随意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科学减量或停服西药,防止突然停药引起病情反跳。
加强日常调护预防抽动症 (1)心理调护 家长自身勿过于紧张焦虑,不要在患儿抽动时过于 (2)饮食调护 抽动症患儿应饮食清淡,多吃富于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类,及含添加剂的小食品,包括含有色素、香精、防腐剂、咖啡因、碳酸等各类食物;忌食无鳞鱼类(带鱼、黄鳝、泥鳅、海参、鱿鱼等),不要盲目忌食鱼、蛋、奶、肉类,遵医嘱即可。 (3)起居调护 生活作息规律,避免长时间(大于1小时/天)玩手机、电脑、看电视等电子产品;避免玩过山车等激烈刺激的游乐设施,避免观看激烈的比赛、恐怖片等易引起情绪剧烈波动的视频影像;谨防感冒诱发抽动或使抽动加重。 (4)运动调护 多鼓励并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强度适中的游戏和活动,有助于振作精神、放松心情、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感冒等。
你这么可爱点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