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没有孩子,但从每天带着宝宝前来就诊的家长焦灼的表情上,便可以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担忧和压力。特别是宝宝体温一升高,许多大人,特别是没有经验年轻家长便如临大敌。“关心则乱”,这是今天余师就诊时,对家长说的一句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所以平时多积累些儿科常识,到头来遇事便不会慌忙,病急乱投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简单的退烧方法:热水袋敷肚脐。
首先,我们要区分是生理性发热,还是病理性发热。 宝宝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饮食、哭闹、气温、昼夜以及季节变化、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宝宝体温升高时,还要注意他的神态及举止。比如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宝宝,和体温40°,但仍然顽皮有精神的宝宝相比,前者更需要我们的 我们来看这个阴阳图。
右代表我们的前面的任脉,左代表我们的督脉。督脉升,任脉降,这样便成收尾相接,循环无端的圆。任何一个地方的涩滞,都会影响整个气机的流畅。同样,一个地方能量足,阳气足,也会推动其他地方的气机流动,甚至会加大整个气机的推动。风寒在大椎或者在督脉其他部位入侵后造成这个地方的滞涩,气机不通,我们可以直接疏通这个地方的气机,也可以从别的地方来找入手点。总的原则是恢复这个循环的流畅。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经络,也是风寒之邪最容易侵犯的经络。督脉在背上与膀胱经相并行,风寒也容易引起督脉的不通。而风寒最易入侵机体的地方,即是我们的大椎穴。大椎穴附近是阳气最容易堵住的地方。人体背部膀胱经受寒后,从大椎穴到风池风府,阳气从这里往上升的时候就被堵住,便会郁积在这个地方。《道德经》中有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用于指导中医治病上,这便是“后病前治,前病后治”,后面的病从前面治,前面的病从后面治,任督循环,上病下治,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知道病机了,我们就可以确立治法。风寒郁在大椎穴时,我们用手搓一搓,摩一摩这里,让这里发热,将寒气疏通散开,不也可以吗?当宝宝体温不是很高,37~38°,用手在膀胱经搓一搓,或者刮刮痧,阳气一上去,不就好了吗?而热水袋敷肚子,可以疏通经络,活络穴位,不但可以使穴位积极站岗,使气机流通加快,阳气往这个地方走的力量便会加强。阳气往前走,大椎这里的压力也自然会减轻,并且气往后,往上走的力量加强。并且肚脐这里是“神阙穴”,还可调动人体的先天之炁,最终达到病退身安的效果。 所以小热水袋,有大作用。宝宝发烧,敷肚脐,学点中医育儿常识很重要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