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的症状
小儿抽动症可表现为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和抽动-发声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会逐渐发展成两者兼而有之,另外发生频率也会增加。
发声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是指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
这些部位的肌肉抽动时会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现为清嗓、咳嗽或吸鼻的声音。
如果是复杂的发声性抽动,患儿可能会说出与环境不符或无意义的词句。
运动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以及四肢肌肉不自主地突然快速收缩,如频繁眨眼睛、蹙额、噘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以及耸肩和挺胸等。
随着病情加重,动作会由简单抽动逐渐发展为复杂性抽动。
抽动-发声综合征
抽动-发声综合征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性抽动,严重时还会出现动作模仿、重复语言以及强迫动作等。
多数患者每天都会抽动,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间歇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月。
小儿抽动症的形成原因
造成小儿抽动症的原因很多,如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免疫因素、精神或环境因素以及创伤性因素等。
遗传
多发性抽动症有明确的遗传倾向,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
由于外显率存在性别差异,所以男孩的患病率要高于女孩。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主要与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相关研究证明,DA-D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可阻断纹状体内的DA受体,所以能有效控制抽动症患儿抽动。
神经生化改变
研究显示,阿片肽、催乳素、性激素、环磷酰胺、嘌呤代谢、钾钠ATP酶以及钙、锌、铅等微量元素也与多发性抽动症有关。
脑结构异常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有关,研究发现儿童及成人抽动障碍患者的基底节部位尾状核的体积会明显减小,而左侧海马局部性灰质的体积则有所增加。
教育等环境因素
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课业过重、长期焦虑不安或惊恐以及不良的生活环境等都可诱发抽动症。
除此之外,儿童长期沉浸于电脑游戏或长时间看动画片也可能诱发抽动症或导致症状加重。
孕期不良情绪
怀孕后精神过度紧张、受到惊吓或过度悲伤等都可能导致患儿脑部损伤和缺氧,引发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以心理调适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千万不要错过6~12岁的黄金治疗期,否则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助于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对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孩子自信、避免其它心理问题非常有效。
脑神经生物靶向修复
BNR脑神经生物靶向修复技术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及内分泌、修复患儿大脑神经递质、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分泌,可帮助患儿恢复大脑神经功能。
小儿抽动症的预防
杜绝近亲结婚,怀孕后要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运动。
分娩要避免产伤,及时防治脑炎、脑膜炎等脑部疾病。
适当多吃健脑食品,尽量少吃或避免进食含铅、色素以及防腐剂的加工食品及饮料。
教育上既不能对孩子过分严苛也不要过分溺爱,因为这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健与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