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4(21)
随着医学专业细化和专科分化的快速推进,在取得技术进步和高效产出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弊端,远离医学的服务对象——完整的人,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就提醒临床医师仅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应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应用到患者身上,即提出整合医学的必要性。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年由樊代明院士提出,其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体现了哲学中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价值思想。整合医学的特色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角度量身打造最合适的疗法,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完美契合,它将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时代。1 儿童过敏性疾病整合的必要性
儿童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累及多个系统,有支气管哮喘(哮喘)、变应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和结膜炎,且各个疾病似依序发生。近年来,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儿童期慢性疾病[2]。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飞速增长,年全国第3次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显示为3.02%,较10年前(1.97%)上升了50%[3,4]。年重庆市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自报患病率为28.5%[5]。此外,一项中国12城市0~7岁儿童皮肤病患病率调查显示,湿疹的发病率最高,为18.71%[6],这些疾病的高患病率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童过敏性疾病好发于与外界接触的部位,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基本相同,多为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这些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是辅助型T细胞2(Th2)炎性反应的增强,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等炎性因子分泌增多,其中IL-4可诱导B型淋巴细胞转换和IgE的合成,合成的IgE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再次接触过敏源发生桥连结合,促进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诱导过敏炎性反应的发生[7]。此外,儿童过敏性疾病同时存在营养、心理、精神和家庭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又会影响过敏性疾病本身。因此,需要多学科联合起来,以患儿为核心,一体化解决过敏的问题。
2 儿童过敏性疾病整合的途径儿童过敏性疾病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婴儿期以湿疹和消化道过敏为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儿童过敏性疾病逐渐转向呼吸道,主要表现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这一历程称为"过敏性疾病进程"[8]。因此,儿科医师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运用整合医学的理念指导疾病的预防-诊疗-管理,同时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以患儿为核心,用最合理科学的方法使患儿和家庭社会获得最大的益处。
2.1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纵向整合:预防-诊疗-管理儿童过敏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且多有家族聚集倾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掀起了各种疾病的基因研究浪潮,从遗传学角度早期识别可能发展为过敏性疾病的高危儿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对儿童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已开展10余年,从单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位点开始,到SNP位点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再到多个SNPs位点的研究,建立了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9,10],随后对基因预测模型进行了优化,最终确立了由IL13RQ、IL-CT、ADRβ2R16G和FcER1EG4个位点构成的最佳效应预测模型[11]。目前已对该模型进行了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发现,该模型对年幼喘息儿童是否发展为哮喘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且该模型与特应性有相关性[12]。
近二三十年来儿童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高,尤其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更高,由于人类遗传因素在短短数十载内不可能发生显著改变,外界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便日渐突出其在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3]。空气污染、孕期暴露因素及生产方式、接触感染性病原体的机会、肠道菌群的平衡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4]。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剖宫产可使儿童患哮喘的风险增加20%[15]。McGwin等[16]的研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甲醛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发现甲醛浓度每增加10μg/m3,儿童患哮喘的风险增3%。而肠道微生物通过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保护肠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诱导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分化,分泌型IgA(sIgA)的分泌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17]。因此,减少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要注意环境因素的预防。版我国儿童哮喘诊疗和防治指南中指出在儿童哮喘的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接触变应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等可能引起哮喘发病或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18]。此外,母亲在怀孕期间也应有意识地避免引发过敏的因素,孕后期接触益生菌,选择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等。
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方面,临床医师除了借鉴各疾病的专家共识指南外,对于一些尚不能明确诊断的儿童应加以注意,如6岁以下儿童哮喘的诊断。鲍一笑教授带领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专家对6岁儿童哮喘的诊断进行了探索,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由5个条目(喘息累计发作次数、可逆性气流受限、儿童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一级亲属过敏史和变应原检测结果)构成的哮喘诊断模型,通过对每个条目赋予一定的分值,累计评分≥4分即可诊断[19],目前该诊断标准正在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验证中。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年幼儿童喘息的治疗方面,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对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或喘息患儿可应用"联合降阶梯方案(口服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β2受体激动剂)"治疗[20,21,22]。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3d、7d哮鸣音评分显著下降,治疗费用和复发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3],该方案实施起来比较方便,每天只需口服给药1次,安全有效,因此,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开展应用。此外,除了指南推荐的常规抗过敏药和吸入激素的治疗措施外,必要的时候也可结合中医药治疗和免疫/生物治疗增加疗效。近年来,免疫/生物制剂治疗儿童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成为众多研究的热点。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IT)是目前能够改变儿童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24]。国内外多个指南共识均提出将AIT作为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一线疗法[18,25,26]。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用螨变应原提取物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2种[27]。儿童过敏性疾病多为IgE介导的,针对这一特征出现了靶向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其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通过选择性结合血清IgE,降低血清游离IgE水平,下调FcεRI,从而阻止效应细胞释放促炎介质、细胞因子等[28],该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疗效在美国和欧洲均得到了肯定。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中推荐对于6岁及以上的难治性中重度哮喘患儿可加入奥马珠单抗治疗[29],该药物刚在国内获得批准上市不久,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证实。
对于儿童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患者的教育管理,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儿童哮喘协作组和余家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同时采用网站App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