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俗称抗过敏药,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病症。绝大部分人都服用过抗组胺药,因为它是多数复方感冒药里的标配成分。平时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皮肤过敏时,医生常会开具此类药物。
抗组胺药物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氯苯那敏(扑尔敏)
优点:非常便宜,复方感冒药里常有,除抗过敏作用外,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轻咳嗽症状
缺点: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用药剂量大;易通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如嗜睡/犯困
第二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仙特明)
优点:作用时间长,服药次数少,剂量相对小;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
缺点:价格稍高
第三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
优点:药效比二代更强,不良反应较小,不经肝脏代谢
缺点:价格相对更高,临床应用时间短,药物品种有限
不同抗组胺药适用的儿童年龄范围有所不同,临床上给儿童处方抗组胺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所开药物的适用年龄,尽量避免用于小于药物说明书所推荐年龄范围儿童。因为对于这些更小年龄的儿童,往往缺乏足够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这种超年龄指征用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另外,也要避免不同类(代)抗组胺药同时使用。不同类(代)抗组胺药同时使用,有可能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例如,导致明显嗜睡,增加肝肾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用药费用。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妈妈这两类特殊群体,选用抗组胺药时要特别留意,尽量选择更适合该特殊群体的制剂。由于抗组胺药在临床上非常常用,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以下与大家分享三个具有普遍性的抗组胺药物不合理用药的真实“故事”,旨在医生相互之间提个醒,同时也想给家长科普一下,期盼通过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减少抗组胺药的不合理使用,进一步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故事一:重复用药
年9月4日,2岁6个月的小明(化名)由于呼吸道感染医院就诊,医生给小明开具医嘱:「氯苯那敏」(每日3次)和「西替利嗪」(每日1次)等口服药。
点评:临床工作中有时候医生会利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嗜睡副作用,比如白加黑感冒药。该感冒药中,黑片添加了一代抗组胺药(白片中不含),可让感冒患者夜间睡得好一些。少数情况下会联合使用一代和二代抗组胺药,比如白天服用二代抗组胺药避免嗜睡,夜晚使用一代抗组胺药睡得香,但这样交替容易出错,可能会导致给药混乱、毒性增加等。
本例患儿同时服用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并非为了避免白天嗜睡而交替使用,属于不合理用药。
故事二:超适用年龄用药
年9月18日,1岁1个多月的小轩(化名)由于慢性鼻-鼻窦炎医院就诊,医生给开了「氯雷他定」分散片。
点评:「氯雷他定」虽然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但2岁以下儿童使用本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根据药品说明书,氯雷他定适用年龄为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使用。本例患儿仅1岁1月大,使用氯雷他定属于超适用年龄用药。
对于小婴儿可选用「西替利嗪」滴剂。依据「西替利嗪」滴剂药品说明书,推荐用于1岁以上儿童,而美国FDA推荐可用于≥6个月儿童。小婴儿使用滴剂比片剂更为方便和分量准确。
故事三:哺乳妈妈的特殊诉求
年9月18日,哺乳期妈妈小诗(化名)已经饱受过敏性结膜炎困扰一个月了,之前因为母乳喂养担心吃药影响孩子,这天终于忍无可忍医院看诊。就诊时她告知了接诊医生自己正处于哺乳期,医生知晓后给她开了「氮卓斯汀」片(每晚1片,6天),并告诉她服药期间不能哺乳,而且需停药3天后才能给孩子喂奶。小诗想着就喂几天奶粉吧,谁知3个月大的宝宝很抗拒用奶瓶喝奶,饿得一直哭,一直闹,就是不肯吃,让她很崩溃。
点评:「氮卓斯汀」口服给药的半衰期为22小时,其代谢产物脱甲氮卓斯汀半衰期为54小时,因此需要停药3天左右才能继续哺乳。「氮卓斯汀」是相对较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哺乳期用药分级是L3(不一定有害/不一定安全),由于此药目前尚无对新生儿和婴幼儿安全性的研究资料,厂家药品说明书提示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本药。
「氯雷他定」的哺乳期用药分级是L1(大量研究证明安全),因此,对于哺乳期妇女,「氯雷他定」是更适合、更安全的抗组胺药。如果本案例的医生推荐哺乳期妈妈小诗使用氯雷他定,不但可以缓解过敏性结膜症状,宝宝也不会因突然改配方奶喂养而不适应。
给医生朋友的建议避免同时给患者处方两种或以上不同类(代)的抗组胺药;不同抗组胺药适用的儿童年龄范围有所不同,避免超药物适用年龄用药;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妈妈等特殊群体,要予以特殊考虑,选择最为安全合适的药物。给家长朋友的建议
给宝宝喂服药物前,建议先阅读药物说明书,看看推荐的适用年龄与宝宝年龄是否相符;如果发现宝宝服用的2种或更多种药物属于同一类药或含有相同成分,建议先咨询医生,了解清楚后再服用。*本文为原创文章,如其他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