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最常见的,也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占肺结核总数的85.3%。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中最严重的病型。
1.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属,需氧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抗酸染色为红色-抗酸杆菌。
4型:M.tuberculosis(人型结核杆菌)M.bovis(牛型结核杆菌),鸟型和鼠型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人型和牛型,其中人型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2.流行病学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少数经消化道。
易感人群---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社会经济落后,HIV感染等是高发人群。新生儿非常易感。
儿童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
1.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及数量
2.机体抵抗力的强弱
3.遗传因素:亚洲人种发病率最高(菲律宾),白种人最低,身材瘦长者易感。
3.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进入体内→致敏T淋巴细胞→两种表现
四.诊断
a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
结核接触史、既往病史、卡介苗接种史
b结核菌素实验(PPD)---适应症:
?胸片检查异常的患者
?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
?涂阴病人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病人
阳性临床意义:(1)接种卡介苗后(2)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4)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表示新近有感染。(6)技术误差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反应。
阴性临床意义:
(1)未受结核菌感染,非结核病人;(2)已受结核菌感染但处于结核感染早期(4—8周);(3)老年人;(4)营养不良、HIV感染、尿毒症、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免疫系统受干扰);
(5)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6)有发高热的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水痘)或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患者;(7)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b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检查(查痰液、胃液等)、病理诊断(淋巴结穿刺组织、活检、纤维支气管镜)、免疫学检查(ELISA检测PPD-IgM、IgG:血清
浆膜腔液、脑脊液等)
五.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营养、卧床、隔离)+抗结核药物
全杀菌药:异烟肼(INH)利福平(RFP)
半杀菌药:链霉素(SM)(细胞外、空洞内、中性)
吡嗪酰胺(PZA)(细胞内、巨噬细胞内、酸性)
抑菌药:乙胺丁醇(EMB)对氨基水杨酸(PAS)
a标准疗法:
INH+RFP9-12月
b两阶段疗法:
1)强化治疗阶段:SHRZ(长程疗法:3-4个月,短程疗法:2个月
2)巩固治疗阶段:HR(长程疗法:12-18月,短程疗法:4个月
c短程疗法:
2HRZ/4HR,2SHRZ/4HR
二、原发性肺结核
是指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数的85.3%。是原发性肺结核中最常见者。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1.病理
基本病变:渗出(炎症细胞、单核细胞、纤维蛋白)、增殖(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坏死(干酪性坏死)
主要特征:上皮样细胞结节,朗格汉斯细胞
病理转归:吸收好转、进展、恶化
2.临床表现
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样
起病常隐匿,无症状病例占80%。上呼吸道感染、结核中毒症状、营养不良。
超敏反应---皮肤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眼结膜炎、关节炎
少数患儿、婴幼儿起病较急:高热、似流感、肺炎或伤寒
肺部症状: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致压迫症状,痉挛性咳嗽、
喘息、声嘶、静脉怒张等。
3.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ELISA/etc、胸部X线检查、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淋巴结核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呈典型“哑铃状双极影”(已少见)
4.治疗:参见结核病治疗部分
三、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主要方式)
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结核邻近病灶蔓延侵犯脑膜,如脊椎、颅
骨或中耳、乳突病变等。
2.病理
1、脑膜病变:脑膜血管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物,颅底渗出性粘连、增厚、机化、挤压包埋脑神经
2、脑神经损害:面神经、舌下神经、动眼神经等
3、脑实质病变:累及脑皮质,出现脑炎改变
4、脑血管病变:动脉内膜炎、全动脉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5、脑积水改变:脑脊液分泌增加,脑底部渗出物机化、粘连、堵塞,脑脊液循环受阻,脑积水、脑室扩张
6、脊髓病变:脊髓蛛网膜炎,脊膜肿胀、充血、水肿、粘连,蛛网膜下腔闭塞
3.临床表现
a早期(前驱期):约1~2周
主要症状:性格行为改变
b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
主要症状:两颅、两脑、一脊髓
两颅---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受累
两脑---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受累
一脊髓---脊髓受累
颈项强直、Kernig征或Brudzinski征阳性
颅神经受累:面神经(其次是动眼神经、展神经);
定向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偏瘫等。
c晚期(昏迷期):约1~3周
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继而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等。
4.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脑实质内及脑池见多发高密度影
4.治疗
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降低颅内压、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昏迷患者肠外营养
抗结核治疗---
强化治疗阶段:
3HRZS(E)or4HRZS(E)
开始1~2周内,INH半量静脉使用,半量口服,病情好转全量口服。
巩固治疗阶段:
继用INH和RFP(EMB)
INH总疗程:1~2年
RFP总疗程:9~12个月
抗结核治疗的疗程
抗结核治疗不少于12个月
脑脊液正常后继续治疗6个月
降低颅内压---
糖皮质激素+脱水剂(20%甘露醇)+利尿剂(乙酰唑胺)或分流手术
对症治疗---抗惊厥、水电解质紊乱
文章看完了,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请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