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结膜炎传染
慢性过敏性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用药
变应性结膜炎
淋菌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用药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医案三例

白癜风可以生姜擦吗 http://m.39.net/pf/a_4673229.html

第期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慢性卡他性结膜炎,中医称“赤丝虬脉”、“白涩症”。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发病无季节性,常为双侧性。中医认为外感风热,客留于肺,迁延失治;或多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等,使脾肺两经湿热隐伏,熏蒸于目;或因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灼伤眼内津液,目失濡养,发为本病。

疏风清热法治慢性细菌性结膜炎/肺经风热证

何某,男,51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金云村金家垅组,农民。于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双眼眼痒干涩,异物感2月余。

病史:患者2月前出现双眼红,医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滴抗生素滴眼剂后症状减轻,遗留轻度结膜充血。近2月来双眼眼痒干涩,有异物感。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8,双眼眼睑无明显红肿,结膜轻度充血,少量干结分泌物,角膜染色阴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

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6g,菊花10g,桔梗10g,苦杏仁10g,薄荷5g(后下),芦根10g,黄芩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5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及接触风沙烟尘;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年10月19日):双眼痒、干涩不适减轻,结膜充血减轻。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原方7剂。

三诊(年10月26日):双眼痒、干涩不爽消失。双眼结膜充血消退。

按:患者感受风热邪毒,客于肺经,邪毒循经上犯于目,迁延失治,致邪毒潜伏于目,出现干涩不适,痒,晨起眼眵,异物感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治宜疏风清热。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防风助桑叶、菊花疏散上焦之风热;黄芩、杏仁、桔梗以宣肺利气;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用,长于疏风清热,则此病得愈。

清肺化湿法治慢性细菌性结膜炎/脾肺湿热证案

易某,男,54岁,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

主诉:双眼内干涩不舒,有眼眵1月余。

病史:患者1月前开始出现眼内干涩不舒,尿黄等症状,平素喜饮酒,好厚味。滴抗生素滴眼剂后症状未见好转。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眼睑无红肿,结膜微充血,角膜染色阴性;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诊断: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脾肺湿热证。

治法:清肺化湿。

方剂:桑白皮汤(《审视瑶函》)加减。

处方:桑白皮10g,旋覆花10g(包煎),泽泻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芩10g,菊花10g,地骨皮10g,桔梗10g,茯苓10g,甘草3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①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及接触风沙烟尘;②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年7月19日):双眼干涩不适减轻,结膜充血减轻;舌质红,苔薄黄,脉滑。原方7剂。

三诊(年7月26日):双眼干涩不爽消失。双眼结膜充血消退。

  按:患者嗜食肥甘厚腻,致脾肺两经湿热隐伏,熏蒸于目,发为本病;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为脾肺湿热之象。治宜清肺化湿。桑白皮汤加减方中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旋覆花清降肺中伏热;茯苓、泽泻渗湿以清热;玄参、麦冬清肺润燥;菊花清利头目;桔梗载药上浮;甘草调和诸药。合之为清肺养阴,利湿清热之方,则该病得愈。

滋阴降火法治慢性细菌性结膜炎/阴虚火旺证案

陈某某,男,56岁,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农民。于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双眼内干涩不爽,畏光5月余。

病史:患者5月前出现双眼干涩不爽,畏光等症状,伴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经当地卫生院予抗生素滴眼剂滴眼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睑无红肿,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染色阴性;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诊断: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山茱萸6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桑白皮10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①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及接触风沙烟尘;②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年10月17日):双眼干涩不适减轻,结膜充血减轻。舌质红,苔薄。原方7剂。

三诊(年10月24日):双眼干涩不爽消失。双眼结膜充血消退。

  按:患者因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灼伤眼内津液,目失濡养,发为本病。舌质红,少津,脉细数乃阴虚火旺之征。治宜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滋肾阴;山茱萸滋肾敛肝,山药滋肾补脾,三物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泽泻泻肾降浊;牡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三泻并用,蕴含“补中有泻”之妙,知母、黄柏清降虚火,桑白皮疏风清肺。诸药并用,阴虚得补,虚火得降,则病自愈。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fbao.com/mxjmyyy/7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