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看门诊时,时不时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说不知为什么孩子老眨眼睛。一般大家会想,眨眼睛?这个问题没什么复杂的吧?
对小孩来说,老眨眼睛是有点烦...对医生来说也是。
“我的小孩为什么不停地眨眼睛啊,医生?”
开诚布公地说,我也不比这位妈妈知道得更多。您要知道,这种东西,我们上医科大学的时候可没学过,也许眼科医生除外(其实我也挺怀疑他们会学这个)。关于眨眼的原因,也许我们本应该知道更多。但是医学主要是给人看病的,而老眨眼睛这事大部分情况下会自己好转。
孩子老眨眼的起因有多种可能:眼睛暂时的干燥、结膜炎、强光或其它刺激下眼睛出现病变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很容易地追踪下来,要么通过问询病史,要么通过观察,看到眼睛的分泌物或眼睛发红等情况。还有其它原因可能隐性一些,比如先前没被注意到的视力问题。顺便提一下,家长最好从小就给孩子进行视力筛查,尤其要检测孩子是否有弱视的早期征兆,因为弱视可能会导致单眼失明。
实际上,长时间段不停眨眼的最常见原因可能是一种不自主的动作,叫“抽搐”,(英文和法文里有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它,叫“tic”)。我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没有真正的诊断测试来评估是否是抽搐弄得眼睛不停地眨。
一位妈妈过来满怀焦虑地说,孩子这样不停地眨眼眨了好几个月,就在他们准备看医生的时候,又不眨了。后来,又开始不停地眨,孩子没有遭遇外伤,眼睛也不红,也看过了眼科医生,医生说是眼干或者过敏,可是点了眼药水也没用。经过妈妈的这番描述,加上我的观察,我只能坦言,根据病史描述,这肯定是“抽搐”。
当然,新问题来了-我得向这位焦虑的妈妈解释清楚啊,此刻她微簇眉头,眼神里满是好奇和疑虑,您说的什么?抽搐?什么?-好,看我能解释清楚不!
嗯,“抽搐”是一种突然而至、短暂、毫无目的的肌肉运动,人可以短时间内控制这种肌肉运动,让抽搐暂时停止,但这会让做动作的人不太舒服。旁观者可以轻易地模仿这种肌肉运动,比如眨眼,咂嘴,做鬼脸或耸动单肩或双肩。“抽搐”不会发生在人进行自愿动作的时候,比如从桌子上取东西的过程当中,就不会发生“抽搐”。睡眠时“抽搐”也会消失。
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抽搐“?--对不起,我们不知道。
其实,并非所有的”抽搐“都是肢体或面部动作。我不止一次听妈妈们说,他们的孩子喉咙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他们老要清嗓子,或者孩子咳嗽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些妈妈已经看过一个又一个医生,医生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或者医生以为孩子有哮喘或过敏,但经过相关治疗后孩子老问题还在。后来,也没吃什么药,就没事了,家长也忘了…然后,一周前老问题又回来了。然后,她们和我说完这一切后,我就在那寻思为什么来找我复查啊!当然,我知道,因为刚巧那天我上班,有一点她们可以放心,我得找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这答案看起来得有说服力!
如此听妈妈讲述下来,再等我给孩子做了诊查以后,我就敢提“抽搐”这个词了。是的,“抽搐”也可以表现为从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清嗓子,他说“我需要清嗓子,因为有个东西在我喉咙里“(谢谢你小朋友,可以再具体些么?)。请注意,我不是说,应该对慢性咳嗽或过敏掉以轻心,在诊断为”抽搐“之前,我当然得先排除有可能出先的重症,比如哮喘。
有些人会有肌肉运动和发声兼有的“抽搐”。如果是这样,这种抽搐是抽动秽语综合征(即图雷特综合征)的部分表现,这种综合征有家族遗传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口头发出的声音有时复杂多样,并且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得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人会讲色情或淫秽的词句。
“抽搐”可出现在2-15岁之间,首次发生多出现在6-7岁之间,8-12岁的时候情况最为严重。有一半的小孩到18岁的时候就不再有“抽搐“了。”抽搐“和精神疾病或发育迟缓之间没有关联。”抽搐“也会来来去去,有些阶段什么也没有。
在发生“抽搐”的小孩中,一半有注意缺陷障碍(如多动症,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烦躁等),三分之一的“抽搐”小孩患有强迫症(强迫症的例子:如不停地触摸东西;不停地洗手;离家后又返回检查灯光等。-哈,最后一条我也有份。)
大家别忘记,医学关乎治疗,解决问题。我们最终得出“抽搐”这一诊断,不仅因为其他治疗都失败了,而且在于我们知道碰到”抽搐“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它通常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消失。所以,如果我们平常没有听到太多有关”抽搐“的信息,甚至医生也可能没想到,那可能是因为抽搐很少造成重大危害,而且往往自行消失。所以,我们之所以没有听到太多眨眼的相关信息,也是因为老眨眼很少成为一个真正问题。
尽管的确有些药物可来应对“抽搐”,但大多数孩子并不需要它。如果”抽搐”困扰了孩子(注意,不是困扰了父母),那我们可以给孩子用药进行治疗。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小孩紧张,有压力,“抽搐”会变厉害,反之如果予以忽略,情况会好转。“抽搐”也会因刺激物而加重,比如咖啡因(茶也可能)和一些药品会加重抽搐。
我在北京见过有孩子成功地应对了抽搐的问题,他们是通过心理学家(医院)的行为疗法来进行的。
参考书目:
GeraldM.Fenichel,ClinicalPediatricNeurology,sixthEdition
图文那唐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