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延长年春节假期的通知
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
2月3日正常上班
这几天
陆续有人踏上了返程路
不管是乘坐飞机、列车、客车或自驾车
消防安全问题都不容忽视
为了路途的安全
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飞机篇
牢记“飞行安全守则”
一、要自觉遵守乘机关于禁止吸烟和禁止携带违禁物品的规定,不携带危险品上飞机,不在飞机上吸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阅读客机舱内配备的安全须知。
二、在登机以后要熟记起飞前的安全指示,记牢最近的逃生门位置和紧急出口位置。
三、飞机一旦发生起火事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扑灭火苗,阻挡蔓延,以便赢得更多的逃生时间;撤离时,要听从乘务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蜂拥而下,把紧急出口堵死。
四、如果机舱内浓烟阻挡了视线,不要狂奔乱跑或高声尖叫,要立即用毛巾捂住口鼻,向有空气的地方探索前进寻找出口,一旦逃出飞机,尽快逃离现场。
五、随时保持警觉,意外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听从空服人员指示下尽快离开。
2
火车篇
万一火车发生火灾,应谨记下面四条逃生法则,安全逃生。
1、利用车厢前后门逃生。火灾发生后,车厢内被困人员切不可慌乱拥挤,应尽快利用车厢两头的出口,有秩序地逃离火灾现场。
2、利用车厢窗户逃生。火车车厢内窗户一般为70*60,足够人员逃生。当车厢内火势较大时,可破窗逃生;但当车厢内火势不大时,应避免开启窗户逃生,以免大量新鲜空气涌入后,加大火势蔓延速度。
3、下车时应抛弃行李,保命要紧。车厢发生火灾后,旅客应按秩序下车,不要顾及行李,避免缩短他人逃生时间。
特别提示:
在旅途中,禁止吸烟,吸烟和其他危险品是列车火灾的主要原因,一旦列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3
汽车篇
乘坐汽车时,万一遇到火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从车门处逃生。如果车门不能及时打开时,可以打开车门上方的应急阀的盖子,然后转动应急阀(上面有提示旋转方向),这样就可以打开车门了。
2、车内一般配有安全锤,紧急情况下,乘客可用“安全锤”击碎侧窗玻璃逃生。万一找不到安全锤,可用重物、皮带或用女同志的高跟鞋扣猛击钢化玻璃的四周。
3、客车都有一个放气阀,通过顺时针方向转动放气阀,可切断门气路,在此状态下,车内或车外手动就可打开前后门,方便撤离。
4、旋转车顶天窗上的红色扳手,就能将天窗打开,从而迅速逃生。同时,大部分空调客车都在车厢后部设置了逃生门和逃生气窗,坐在车厢后部的乘客可就近迅速打开这两个通道逃生。
5、短时间内屏住呼吸,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快找到通风口或者砸开玻璃探头呼吸。
车站着火如何逃生
1、利用车站站台墙上的“火警手动报警器”或直接报告车站工作人员。
2、在有浓烟的情况下,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
3、要注意朝明亮处,迎着新鲜空气跑。遇火灾不可乘坐车站的电梯或扶梯。
4
自驾篇
自驾安全“三注意”
1、注意车况是否良好。车主要勤检查,勤保养,使车辆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不能让故障车带“病”运行。
2、注意查禁“三品”上车。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行车。
3、备齐消防器材。备齐消防设备,熟悉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禁止驾驶员在车内吸烟。
在出行方式上
飞机和高铁是大家的首要之选
但飞机和高铁人群密度大、空间密闭
接触病毒的风险较高
因此,出行时必须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
返程高峰期间如何防范?
(以下文字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人民日报)
01出门带好口罩
首选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需要注意的是,医用外科口罩正确的戴法是将颜色较深的一面朝外,颜色较浅的朝内。口罩一旦摘下,最好不要重复使用,另外口罩需要每2-4个小时更换一次,包括乘坐飞机与火车期间也不例外。
02注意清洁,携带消毒用品
出门乘坐火车、大巴、飞机时,可以用携带的酒精消毒产品如免洗洗手液(酒精含量最好超过75%)或消毒湿巾,对扶手、座椅、小桌板等身体能够接触到的地方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携带病菌的。
03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的首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最大的阻碍并不是不知道要勤洗手,而是有没有正确的洗手。
正确的洗手步骤:
1)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5)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04选择靠窗的座位
尽量选择靠窗的座位并且不要在火车或飞机内来回走动。飞机上靠近过道位置的乘客离开座位频率远高于坐在靠窗座位的乘客,大家可尽量选择靠窗座位。
05使用自己携带的颈枕或小毯子
非常时期尽量自己准备长时间出行要用的颈枕或者小毯子,避免交叉感染。
06打喷嚏要捂住口鼻
如果要在出行期间打喷嚏,出于对他人的安全健康因素考虑,请尽量使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值得注意的是打喷嚏时,要用手肘而不是手掌!
07避免双手直接接触口,鼻,眼
长途出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双手频繁接触嘴巴,鼻子以及眼睛等部位。
08注意饮食安全
如果不是特别饿尽量不要摘下口罩吃东西,如果一定要吃请务必先清洗双手,使用餐具接触而不要用双手直接接触食物。
09发现身边乘客有症状立刻换座位
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乘客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更换座位,并主动上报工作人员。
10避免使用公共饮水机
在火车站,机场,以及动车组上的公共饮水机,请都不要用,尽量自备瓶装水。
11对于自驾出行
相较来说,自驾出行相对更稳妥一些,开车前,建议提前10分钟打开全部车窗通过车内空气流通将病毒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自驾出行四条建议给车主)
1
尽可能错峰返程,最好避开初七至初九,由于假期延长至2月2日(年初九),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期也同步延长至2月2日24时。
2
出行前,要利用地图提前规划出行路线。相关部门把路面情况如交通管制、道路施工、道路拥堵情况,推送给线上地图。
3
从外省回来临近省边界时把速度降下来,观察路面情况,注意变道,不要强行加塞插队,有序通行效率是最高的。
4
遇到检疫人员,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提升通行效率。
中国疾控中心
提供6场景个人疫情预防建议
1月29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预防公众指导建议有关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全面降低春运返城潮可能带来的疫情扩散的风险,目前各地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冯子健表示,国家疾控中心编写了公众预防的指南,设置了6个常见的场景,提出了个人疫情预防的建议。
冯子健建议:
返城的同志从离开疫情地区的时间起,连续14天进行自我健康观测,每天做两次,社区卫生工作者可能会和返城的同志进行联络,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变化。
条件允许时,尽量单独居住或者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减少外出活动,了解返回地发热门诊的通路,与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保持联系,如果存在发热、咳嗽、咽痛等可疑症状应该及时就诊。
附录:6个常见场景的公众预防指南
公众预防指南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预防指导。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二)建议春节期间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三)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二.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一)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二)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健康监测与就医
(一)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二)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一)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二)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三)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五)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六)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公众预防指南之二: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在两周内有武汉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的人员。
(一)尽快到所在村支部或社区进行登记,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
(二)从离开疾病流行地区的时间开始,连续14天进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每天两次。条件允许时,尽量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三)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就医途中具体指导建议如下:
1.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院,路上打开车窗。
3.时刻佩戴口罩和随时保持手卫生。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4.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公众预防指南之三:家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家庭场所。
一.日常预防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二)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三)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四)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经常通风。
(五)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用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六)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七)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勤运动。
(八)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九)准备常用物资。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的消毒用品等物资。
二.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时的建议
(一)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二)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与无症状的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
(五)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经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
(六)对有症状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公众预防指南之四: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一.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二.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三.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五.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六.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七.疾病流行地区,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公众预防指南之五:公共交通工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和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
一.发生疾病流行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岗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每日做好健康监测。
二.公共交通工具建议备置体温计、口罩等物品。
三.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清洁与消毒频次,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四.保持公共交通工具良好的通风状态。
五.保持车站、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六.做好人员工作与轮休安排,确保司乘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公众预防指南之六: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观察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家庭预防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措施。
在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密切接触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
(二)限制密切接触者活动,最小化密切接触者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保持窗户开启)。
(三)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密切接触者至少保持1米距离。哺乳期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四)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中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并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五)与密切接触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密接接触者居住空间后,需清洁双手。准备食物、饭前便后也均应清洁双手。如果双手不是很脏,可用酒精免洗液清洁。如双手比较脏,则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注意酒精使用安全,如意外吞食用或引发火灾)。
(六)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如果没有,用洁净的毛巾擦拭,毛巾变湿时需要更换。
(七)偶然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来捂住口鼻的材料可直接丢弃,或者使用之后正确清洗(如用普通的肥皂/洗涤剂和清水清洗手帕)。
(八)家属应尽量减少与密切接触者及其用品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餐具使用后应使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
(九)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频繁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十)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密切接触者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或者用洗衣机以60-90摄氏度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十一)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十二)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就医。具体指导建议如下:
1.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如果可以,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院,路上打开车窗。
3.时刻佩戴口罩和随时保持手卫生。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4.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祝大家
保护好自己安全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