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游泳集体生病
91名学员游泳后出现发烧症状近日,东莞茶山镇一帮家长反映
自家小孩学游泳的泳池
疑似出现传染性疾病
导致许多小朋友出现发高烧症状
到底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7月28日开始
多名在茶山南社游泳场学过游泳的小朋友
陆续出现发烧症状有家长表示
小孩游泳之后高烧不退
体温高达40多度
其中一个孩子更是晕倒了
孩子住院后经医生确诊,都感染了“腺病毒”腺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家长们质疑游泳池是这次病毒传播的源头什么是腺病毒?
资料显示,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间接接触或感染者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染方式传播。
腺病毒可以污染水池,引起游泳者咽结膜炎热,又被称为泳池热。目前,“泳池热”没有特效药,但是一般情况下“泳池热”并不致命,医院正规治疗,一周左右可以痊愈,但是由于儿童抵抗力低,一旦发现儿童游泳出现发热、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时送医。涉事泳池已暂停营业东莞茶山相关部门收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对南社游泳池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责令该游泳池暂停对外营业
并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
对水质进行抽样检测调查结果显示
经第三方水质检测
涉事泳池水未见异常
7月19日-8月6日期间
共有91名学员出现发烧症状
其中14人住院
同时,东莞市疾控中心对8月5日后
有身体不适的11名游泳学员进行病毒检测
大部分结果显示为病毒性感染
目前绝大部分学员身体已无大碍
为此
茶山镇有关部门要求该游泳池
继续暂停营业并进行整改、
对泳池进行全面消杀
但也有家长质疑
泳池是换完水后才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
该游泳场负责人则表示
儿童高烧是感染水中病毒所致
水中病毒是由人带来的
但是游泳池负责人也承认
在管理处理上存在漏洞
并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退还所有发烧学员的学费
并赔偿医药费的5成
暑期游泳事故频发,
除溺水事件外,
泳池水质及游泳后健康安全管理也应得到重视
泳池中存在哪些健康隐患?
要怎样防治?
一起来看看!
游泳后常见疾病早预防01咽结膜热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可借手、毛巾等为媒介,从眼结膜侵入人体而导致发病,在夏季经游泳可传播。前驱症状为全身乏力,体温上升至38.3℃-40℃。
自觉流泪、眼红和咽痛。体征为眼部滤泡性结膜炎、一过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及角膜上皮下浑浊,耳前淋巴结肿大。
咽结膜热病程10天左右,有自限性。如果孩子游泳后几天出现发热等情况,要注意咽结膜热的可能。
预防措施:
咽结膜热发病期间勿去公共场所、游泳池等,以减少传播机会。预防咽结膜热应加强对游泳池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0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其病原体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引起,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手、毛巾、眼睛、脸盆、游泳池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异物感,眼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能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不共用毛巾、脸盆、手帕等物品;勤洗手,不揉眼睛;游泳时戴泳镜,若游泳后感觉眼部不适,可点用利福平眼液或氯霉素眼液进行预防。
0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的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常因游泳而发病。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透后出现流脓及畏寒、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
泳池水入耳后,可将头向水侧倾斜,或辅以单脚跳动,使其自然流出,切忌用手或他物去抠。为防止池水进耳,最好是戴耳塞。游泳后一旦耳痛需及时就医。
04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合膜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急性发作期时眼红、眼痛、异物感、流泪及黏液浓性分泌物,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加强对游泳池的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保持清洁和不用手揉眼,用流动的水洗脸。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用抗生素治疗。
总之,再次提醒大家,
出现喉咙痛、
咳嗽等感冒症状或其他身体不适
切勿到公共游泳池活动,
游泳后出现医院就医!
来源
杭州日报、茶山快讯等消息
本期编辑
赵佳璐
责任编辑
刘丹丹
投稿
zjjyb1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