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已经来临,为了让宝贝们安全渡夏,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夏季常见病的预防。让我们一起为宝贝们的健康保健护航。
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颊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4.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2.疱疹性咽颊炎小儿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多发于夏秋季,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的。
症状: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婴幼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一般用药一周后就可以痊愈,但家长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病起病急,孩子得病后体温迅速升高,容易导致高热抽搐。如果孩子抽搐,医院的同时,家长可以掐住患儿的人中穴,不断呼喊患儿名字,同时要防止孩子在抽搐时咬伤舌头。抱孩子的姿势一定要正确:首先要松开孩子的衣领,让头偏向一侧,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呼吸顺畅,千万别仰头抱孩子,影响孩子呼吸。预防:1.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可以有效的预防疱疹性咽颊炎。同时孩子的日常用品,玩具,餐具等要及时进行消毒。2.饮食上,多吃熟食,少吃生食,生食中容易携带病菌。并要喝干净的饮用水。3.居住环境,要经常开窗通风,家里不容易存在细菌病毒。也会降低家人之间的传染性。4.传染时期,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疱疹性咽颊炎传染迅速,在高发时期,一定要远离公共场所。尤其是消毒不及时的儿童乐园,人多,卫生环境差,更容易传染疾病。5.最重要的,大人一定要少亲孩子,大人也是病毒的携带者,而孩子确更容易传染疾病,一定要杜绝亲吻孩子的行为。3.腹泻夏季腹泻,医学病理名称,是指发生在夏季的腹泻。一般每日大便3次以上。由于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千万不能一腹泻就用抗生素,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每年5月至8月是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病因: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1.虽然人体本身对外界病原体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像口腔有一定数量的溶菌酶,胃液含有大量的胃酸等均可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致病菌,但肠道致病菌能采用“以多制胜”或“乘虚而入”的战术侵害人们的健康。
2.夏季出汗较多,大量饮水,稀释了胃液也降低了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而且夏季炎热,人们休息不好,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腹泻病。
3.夏秋季节多有各种瓜果、凉拌荤素菜或冰镇饮品,如果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污染而导致人们食用后感染机会增多。
4.夏秋季节苍蝇和蟑螂滋生,可携带致病菌,传播疾病。
预防: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
1.在公共场所中要特别注意饮用水、食品、和环境卫生。
2.平时要注意水煮沸后饮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3.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热透。
4.日常生活中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清洁环境,灭蝇、灭蟑。此外,要注意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
4.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症状:
大多前期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预防:
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幼儿。
5.结膜炎结膜炎的病因可根据其不同性质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①感染性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结膜炎症。②非感染性以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最常见,外界的理化因素,如光、各种化学物质也可成为致病因素。症状: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可出现畏光、流泪及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预防:1.结膜炎多是接触传染,应教导幼儿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2.提倡流水洗脸,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与他人分开,并经常清洗消毒。3.如家属有结膜炎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隔离保护措施..4.夏季避免去泳池、水上乐园等公共娱乐场所,以防传染。凡环境存在多风、尘烟等刺激时,应改善环境和戴保护眼镜,以防引起结膜炎。我们遵从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招生对象:2-6岁适龄儿童
招生
咨询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