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地眨眼、做鬼脸、摇头、耸肩、耸鼻子、抖腿、清嗓子等,得注意!!!可能是有抽动症了!
我们在给大量孩子做情商训练的过程中发现:5-7岁是儿童抽动症发病率比较高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会进入与之前相对自由的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的环境里,一年级对于孩子的规则、学习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与家长都很难适应,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就会出现抽动的症状。
孩子一旦出现抽动的症状,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者会不在意,从而耽误孩子的病情。还有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是求错了医,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也耽误了孩子的病情,孩子的病情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抽动症的表现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孩子频繁地眨眼、做鬼脸、摇头、耸肩、耸鼻子、抖腿、清嗓子等。
多始发于眼睛,嘴巴次之。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但是自愈或者自我缓解的孩子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尤其是在现在孩子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并且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的并发症。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根据抽动的表现也把抽动症分为运动性抽动障碍与发声性抽动障碍。
运动性抽动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有吸鼻子、张口、努嘴、点头、甩头、摇头、皱眉、耸肩、伸脖子、做鬼脸、眨眼、拍手、跺脚,甚至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有“嗯”、“啊”等单调的发声,或者类似动物的叫声,如犬吠样吼叫,甚至会有模仿性言语、重复性言语和秽语。
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且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多起病于3~8岁,孩子6岁又加上幼升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压力比较大,是多动症的危险期。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yndrom),英文简称TS,是由GeorgesdelaTourette在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描述了此综合症的临床特征,其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抽动症和情绪控制我们在给孩子做情商训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当孩子的多动症缓解之后,孩子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比如发脾气,哭闹。
家长就很困惑:孩子以前很乖的呀,怎么抽动刚治好就开始逆反了,这难道是什么后遗症?其实不是的,是孩子本身就是抽动加情绪问题,只不过抽动像是情绪问题的保护层,一旦抽动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如果是抽动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话,治疗起来会比较的困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不能集中,而且深层次来讲孩子都存在情绪控制困难的问题,抽动的孩子是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困难,多动的孩子往往是调控负性情绪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两种病症合在一起,就相对会更难一些。
近年来抽动症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的病例增多。发病后如果不能很快控制,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造成危害,给家庭带来沉重心理负担,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抽动症发病原因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都是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假说,比如神经递质失调学说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病变及边缘系统的皮质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相关神经递质失调可能是TS主要发病机制。约50%-60%的抽动症患儿有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遗传易感性
也有的人提出遗传易感性学说,认为TS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一般认为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家族中患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病率为10%-66%。
也有人提出社会心理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TS患儿的发病及症状加重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创伤、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抽动症和家庭教养近年来的调查发现,TS与家庭教养不当有关,TS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异常,如孤僻、易冲动、性格内向、焦虑、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家庭精神环境恶劣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少情感交流,提示这些不良因素对患儿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影响。
1.孕产因素,比如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刨宫产等。这些都是由于母孕期间没处理好而引起的儿童患抽动症的原因。
2.感染因素,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这是基于感冒发烧时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加剧提出的,但并非绝对的因素。
3.家庭因素:比如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会造成孩子抽动症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态度,不良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根据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家庭因素也是我们比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