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虽然佝偻病已被国家列为“小儿四病”之首来重点防治,但仍有大量的宝爸宝妈对佝偻病存在认识的误区。
比如说,一般人常觉得宝宝患上佝偻病的原因是“缺钙”;有的爸妈想知道自家宝宝有无患佝偻病的风险,就去检查一下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小编总结了对佝偻病认识最常见的4点误读,希望对宝爸宝妈们有所帮助,能真正了解佝偻病,在宝宝出现相关症状的时候有一个理智清醒的判断。
宝宝患佝偻病的4大误读误读1:补钙就可预防佝偻病佝偻病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顾名思义,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医学上对该病的定义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所以说佝偻病和补钙是没有关系的,家长给孩子吃再多的钙剂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就有可能患此病。至于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那就很多啦,比如晒太阳少、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少、生长过速,还有一些疾病、药物的因素。
误读2:肋骨外翻就是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是:由于钙磷代谢失常,使得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的钙化,而造成骨骼的病变。它的典型症状是,宝宝七八个月时会出现“方颅”,1岁左右肋骨呈“串珠”状,手腕、脚踝处的骨骼增厚,就像戴着手镯、足镯一样。这些典型症状是诊断佝偻病的依据之一。
在佝偻病发病的早期,也就是宝宝6个月以内,会出现哭闹、睡眠不安、汗多枕秃等症状,在宝宝开始站立、学走路时可能出现X形腿或O形腿。而有一些爸妈神经过于紧张,对佝偻病存在误判,发现孩子肋骨外翻,就急于下结论说是佝偻病。其实,导致肋骨外翻的原因很多,孩子肝脏过大、松紧带的裤子提得太高,都可能出现肋骨外翻的情况哦。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妈妈不用太过紧张,毕竟佝偻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生化指标来判断。
误读3:查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就能诊断在一些母婴用品店门口,有人提供仪器免费为宝宝们检查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当检查出宝宝钙偏低,有些“不明真相”的工作人员就会告诉妈妈,宝宝可能有佝偻病。
可是,这些检查真的能诊断佝偻病吗?
小编只能表示呵呵。这些检查都不能做诊断依据,诊断佝偻病的生化指标是看“血清25-(OH)D”的多少,这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在这里小编要劝各位宝爸宝妈,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不要轻信不专业的声音,医院的判断,该检查什么、是否得了佝偻病,是要在医生的诊断后才能确定的哦!
所以,如果怀疑自家宝宝患有佝偻病,最好带孩子医院做检查,以免被误戴佝偻病帽子。
误读4:过了一岁就不用补维生素D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过了一岁,户外活动增加了,就不需要再补维生素D了。有的家长还会说,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补,也没得佝偻病啊。
这也是一种误读。儿童、孕妇、乳母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而维生素D在天然食品中存在较少,足够的日晒本应更为重要。可惜的是,大城市中的高建筑阻挡了日光照射,大气污染也会吸收部分紫外线,特别是一些经常阴雨连连的城市,雾霾严重的地区,阳光中的紫外线更是被“打击”的少之又少,阻断了孩子通过日照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可能。再加之一些社会因素,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
这些都与家长们小时候的情况完全不同。要知道,大量70后80后小时候可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哪有那么高的大楼,那么大的雾霾去妨碍晒太阳呢?所以比起家长们的童年,现在的孩子很有补充维生素D的必要!
防治佝偻病,维生素D怎么补?
有的宝宝不幸患上佝偻病,该怎么补充维生素D来治疗呢?《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给出了明确规定:
(1)预防维生素D缺乏:母乳喂养者每日口服补充—IU;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每日口服—IU,三个月后改为每日IU。
(2)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每日口服—0IU,一个月后改为IU。
当然,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在维生素D充足时,钙摄入较少的儿童,也不至于发生佝偻病。所以,维生素D是防治佝偻病的关键。宝爸宝妈要捍卫宝宝的健康,远离佝偻病,就一定要注意给宝宝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哦!
双鲸药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