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帮助全体师生掌握结核病的防治知识,9月24日下午,寺前小学各班开展了“防治结核病”主题班会。
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目前我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
肺结核有哪些症状?
早期症状较轻,无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多不明显。主要出现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表现为发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等。而多痰、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出现在病情严重时。
1.发热: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规则高热。1-2周后逐渐转为低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8度以下,每天有1度以上的体温波动。2.盗汗:多与发热同时出现。表现为半夜或清晨醒来前出汗。多在胸部、头部或腋下出汗。
3.患者会出现倦怠,精神不振,性情反常,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及消瘦等全身性症状。
4.患者或会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病变所在部位受损的症状,比如头痛,咳嗽,腹痛,腹泻等。
上述症状不是结核病特有,诊断时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其中控制传染源是结核病控制的首要措施。
1.控制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校每年的结核筛查是及时发现在校学生感染结核的重要措施。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可以治愈肺结核,控制传染源。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2.切断传播途径:肺结核为呼吸道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方式为对患者长期住宿学习、工作的地方做好消毒,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肺结核患者外出时需佩戴口罩,在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时也应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疫苗的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种措施,但疫苗的作用有其局限性。学习了解结核病的主要症状、传染源、传播途径,学会自我保护,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等都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如何预防肺结核?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5.提高自身抗病能力,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6.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7.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8.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医院检查治疗。9.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10.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11.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
如果得了肺结核怎么办?如果有学生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一定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要隐瞒病情,这样可以让和学生平常密切接触的其他同学能尽早的去接受检查,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千万不能带病上课,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严格按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和复查。
治疗期间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要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如果必须去,需要佩戴口罩。此外,在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多吃品种多样的蔬菜、水果,适当搭配一些粗粮。待传染病病愈后,持医生开的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