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病毒性疾病也增多了,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天气越来越干燥,也给了细菌得以生存和传播的机会,抵抗力差一些的宝贝就容易被细菌侵袭。
那么,春季比较流行的疾病有哪些?
又有什么特征能够帮助家长及时判断出是什么疾病呢?
得了疾病又应该怎样护理呢?
今天就帮助各位家长整理一下
01
肠道疾病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腹泻主要是食源性传播、水源性传播以及人与人接触传播。患儿普遍呕吐,主要症状病程2-3天。预防及护理注意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患儿要隔离治疗,呕吐物要规范处理,加强接触物消毒。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腹泻是经粪口途径传染。
患儿一般先吐后泻,病程为6-7天,少数患儿会出现发热,严重者会出现脱水。
预防与护理
保证患儿和家长的手和食具的卫生
患儿食欲差,提倡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及时补充水分以及电解质。
预防轮状病毒腹泻最好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建议是6个月-3岁之间每年一次。
02
过敏性疾病
急性荨麻疹
春季花粉混杂在空气中,同时气温变化大,孩子的过敏性鼻炎容易复发。
预防与护理
家长平时可用海盐水或生理盐水去清洗孩子的鼻腔。
禁止孩子用手指去抠鼻子,鼻粘膜长期受损容易发展为鼻炎。
换季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接触过敏原。
鼓励孩子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急性结膜炎发病快,传染性强,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预防与护理家长和宝宝的手都要保持清洁,不要用手揉眼睛。用温水为孩子擦净眼睛周围的眼泪和眼屎。不要混用毛巾、脸盆,防止交叉感染。03
呼吸道疾病
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主要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流感潜伏期较短,只有数小时到3天。流感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喉炎、中耳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预防与护理:流感高发期避免带领孩子去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比如茶楼、商场,减少流感感染机会。有条件的提前接种流感疫苗,这也是流感预防最有效的手段。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孩子如果患了流感,注意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咳嗽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如在咳嗽时伴有发热、或呼吸困难,很可能是感染引起的。预防与护理如果咳嗽是应激反应,应避免这种刺激,如灰尘、花粉。孩子咳嗽多休息,多喝水,增加室内的湿度。04
其他疾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并发症严重可致死亡。手足口病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预防与护理手足口病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发热和疼痛的处理和水分、电解质的补充。注意患儿口腔卫生,可以用一些淡盐水来漱口。给予患儿易消化的食物,多补充水分。患儿如发热,适当使用退热药,不要穿太多盖太多。患儿注意隔离两周左右,避免亲密接触。患儿的排泄物要注意消毒。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至5岁儿童。麻疹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的。麻疹潜伏期为6~18天。麻疹可并发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预防与护理按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的主要措施。猩红热
猩红热是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15岁幼儿易感。猩红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预防与护理流行期间,家长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家中注意通风。患儿要卧床休息,注意隔离,吃稀软、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容易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多数一周内可痊愈,而且获得终身免疫。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少数患儿出现听力损害。预防与护理孩子如果患病要及时隔离,规范治疗减少并发症,同时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如有病例发生,家中和校内加强开窗通风,避免群体活动,注重个人卫生。总之,预防春季传染病,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源。居家时注意保持室内开窗通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勤晒被褥和换衣裳,少带小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多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THEEND···
以爱润心以德导行
,润德幼儿园春季招生中。。。
报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