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物医药研发近几年蓬勃发展,行业资源和话题大部分都集中在肿瘤免疫领域。无论是制药公司,还是研发企业,亦或是投资机构,基本上已经将肿瘤免疫领域的项目估研究了一遍,该布局的早已布局,貌似到了山穷水尽、无处施展拳脚的地步,那么寻找新赛道就是必然了。
眼科,似乎是一个理想的赛道。
眼睛是人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器官,其构造十分精密,包括角膜、虹膜、瞳孔、视神经、晶状体、视网膜、黄斑、脉络膜、结膜和玻璃体等,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视力和视觉。
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造成了用眼负荷加重,各种眼科疾病发病率随之上升。常见的眼科疾病包括屈光不正、炎症感染、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等,后3种眼科疾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
受限于眼科疾病病因的科学研究进展,眼科药物研发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上的推进缓慢,当前还是集中在新技术和新剂型上,侧重于从给药途径上实现突破。国内眼科药物的开发基本上还是在做仿制药,具体病症还是以抗感染、消炎和缓解视疲劳为主,在创新药,尤其是致盲性眼病的研发方面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可以欣喜得看到,最近几年我国眼科药物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新旧势力明争暗斗,纵横捭阖。有人已经早早占下山头,旁人或许还在雾里看花。将来回顾过往,或许会发现我国眼科药物市场就是在年悄然开启新纪元。
资本引领型
欧康维视:年港股上市
欧康维视(Occumension)毫无疑问是年眼科行业内最夺人眼球的企业,即便是放在生物医药行业,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话题。欧康维视成立于年2月,于年4月29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并于年7月10日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担任保荐人,斯道资本、淡马锡、奥博资本、博裕资本等14家知名机构成为基石投资者。
从成立到上市仅仅两年时间,从年两轮融资2亿美元到年港交所上市募资14亿港币,从保荐人到基石,从创立到成长过程,可以说,欧康维视在骨子里就是一个深深烙印着资本运作的大手笔。这已经成为资本圈的一个标杆项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也是众多资本方模仿的对象。
欧康维视背后的资本方,尤其是创始投资人通和毓承早就发现肿瘤免疫领域赛道已经拥挤不堪,需要另辟蹊径,而眼科就是被选中的一个黄金赛道。接下来就是组建团队,以及迅速建立产品组合。
首先,团队的基本架构来自眼科制药领域的老牌企业日本参天在中国的主要运营团队,再辅以其他关键岗位资深人士。这样组建团队的好处就在于,熟悉业务,配合默契,磨合期短,可以高效运转。
从产品组合来看,梯度布局做得也不错。从头开始自主研发耗时耗力,且风险巨大,从外部引进自然更加高效,也更容易做好产品梯度。三个商业化阶段产品,虽然都是仿制药,但可以组建市场销售团队并磨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实现现金流,另一方面更是为后续的新药产品做准备。
公司最为看重的产品显然是目前处于临床试验3期并计划在年提交上市申请的OT-(YUTIQ)。这是一个玻璃体内植入剂,用于累及眼后段的慢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非常适合做学术推广。该项目还医院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将为3期临床试验数据提供支持及补充。另一个临床后期项目是从绿叶制药引进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后面的产品线就出现一个断档,不过可以继续通过现有临床前项目快速推进,以及项目引进尽快弥补。
总而言之,短短不到3年时间从无到有,建立这样一个产品组合已经难能可贵,后面就看市场销售团队如何发挥,以一份漂亮的业绩答卷为欧康维视神话续写辉煌,否则就是虎头蛇尾,让人诟病了。无论如何,两年时间迅速创建公司并成功上市,这已经是将资本运作发挥到极致的杰出案例了。
极目生物:年完成A轮融资
极目有着欧康维视的影子,或许可以复制欧康维视的成功。
年5月,极目生物(ArcticVision)在南丰生命科技(NanFungLifeSciences)和鼎丰生科资本(PivotalBioVenturePartnersChina)的孵化投资下成立。年7月完成万美元的A轮融资。
在资本方选定赛道之后,所组建的管理团队同样颇具实力,核心成员曾经在爱尔康、艾尔建等多家顶尖眼科公司任职,并且有过在中国成功上市眼科产品的经验。不过,到目前为止公司的产品组合稍显单薄。
关键产品是年从美国Clearside公司引进曲安奈德脉络膜上腔注射混悬液(代号ARVN,美国商品名XIPERE)在大中华区和韩国的商业权益,用于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UME),并且在年底获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美国Clearside公司的关键技术平台是脉络膜上腔注射技术,并基于此开发多种眼科产品。不过,XIPERE遇到一些挫折,尚未批准上市。年2月,美国FDA受理其上市申请,原本预计在当年10月获批上市,但是在8月却等来FDA要求补充稳定性研究数据。按照原定计划会在年一季度提交补充数据。年4月,公司公告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工厂灌装生产线改造验证,提交计划推迟到年四季度,之后又不得不推迟到年上半年。不过好在采用脉络膜上腔注射技术的XIPERE依然获得眼科领域巨头博士伦的青睐,后者在明知FDA审评意见的年10月以万美元首付获得北美商业权益;而且,尽管美国上市进度再度遭遇挫折,又在年4月将地域扩大到欧洲、澳新、南美及墨西哥。
极目生物在年引进的另一个项目是来自美国Eyenovia公司:用于治疗进展性近视的MicroPine(阿托品)和用于治疗老视(又称:老花眼)的MicroLine(匹罗卡品)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韩国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Eyenovia公司拥有一项MAP技术平台(MicrodoseArrayPrint),相比传统给药方式,从而减少药物和防腐剂的暴露量,可以有效降低药物过量,减轻不良反应。
不难看出,极目生物在引进项目时非常注重眼科药物的给药方式。不管怎样,对于极目来说,尽快扩充完善产品组合是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艾迈医疗:年完成合并,重装上阵
年10月14日,生物医药公司AffaMedTherapeutics宣布,与EverInsightTherapeutics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合并后公司沿用AffaMedTherapeutics,将专注于在大中华区及其他地区开发眼科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这两家公司均是由康桥资本于年投资创立的新锐公司,并且已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根据新闻稿,赵大尧博士被任命为合并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将在合并完成后加入董事会。康桥资本首席执行官傅唯先生将担任董事长。
公司目前在眼科领域拥有强大的产品管线,包括三星Bioepis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的生物类似药在中国和新加坡的权利。AffaMed还拥有对GraybugVision管线药物GB-大中华区的优先谈判权利。GB-是目前处于临床二期开发阶段的每年两次玻璃体内注射给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用于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
此外,公司还从OcularTherapeutix引进了DEXTENZA和OTX-TIC在大中华区,韩国和东盟市场开发和商业化权益。DEXTENZA来治疗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的眼科手术和眼痒后的手术后炎症和疼痛,而OTX-TIC用于降低眼压升高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
不过,这家公司并不纯粹专注于眼科领域。除了上述产品线之外,还在布局神经与精神疾病领域的产品组合管线。
典晶生物:年完成A轮融资,闪亮登场
典晶生物(EluminexBiosciences)成立于年2月,于年11月20日宣布完成万美元的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礼来亚洲基金、高瓴创投和泉创资本共同领投。典晶生物总部和研发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在上海设有商务中心,并计划在美国旧金山湾区设立国际临床和注册中心。
年,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团队组建,从成员履历来看自然是十分鲜亮的。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张金忠博士是北京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的理学博士,曾是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医学院的眼科学助理教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研究所资助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先后在美国博士伦、日本参天制药和最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眼科初创公司GraybugVision担任高级领导职位,参与了多个上市眼科创新产品的研发。胡珍泽博士先后在中国药科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药学本科和博士学位,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眼科领域,在国内外眼科产品的研发、临床需求、国际法规、技术转让以及市场分析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首席医学官CharlesSemba(仙波)博士是国际著名的眼科新药研发专家,之前曾在三家眼科公司担任首席医学官:SARcodeBioscience(被Shire/Takeda收购),ForSightVISION5(被艾尔建收购)和GraybugVision(纳斯达克:GRAY)。他还曾在Shire/Takeda担任眼科医学副总裁,在Gegentech担任眼科临床开发部门负责人。仙波博士成功领导了全球首个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的重磅抗体药雷珠单抗(LUCENTIS)和首个同时改善症状和体征的新型干眼药XIIDRA的临床开发。
公司核心团队还包括两位分别在眼科转化医学和临床管理方面卓有成就的成员。申维勇博士是在中国和澳大利亚接受过培训的眼科医生,在典晶生物担任研究副总裁;他有超过25年从事视网膜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的经验,在眼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发表了90余篇论文。李玫博士在典晶生物担任临床运营副总裁;她有20多年在国内从事临床试验管理的丰富经验,曾为艾尔建(中国)的多个进口眼科产品的临床研究和注册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公司还聘请到三位国际著名的眼科专家,斯坦福大学的QuanDongNguyen教授,厦门大学的刘祖国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孙晓东教授为典晶生物首届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在制定公司战略和研发管线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
点评:上述企业都是资本方主动出击的成果。资本方首先将眼科领域确立为投资方向,经过一番找寻却未见合适标的。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资本方迅速物色到合适的运行团队,助推其走到舞台中央,给予大笔资金支持。通和毓承孵化了欧康维视,南丰/鼎丰孕育了极目生物,康桥创建了艾迈医疗;对于眼科市场机遇,礼来亚洲基金在成功运作兴齐眼药之后,自然也不甘落后并成立了典晶生物。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就是因为市场自发行为已经远远落后于资本逐利的视野和脚步。当然,市场上并非没有优质的眼科项目,只是可能不太符合大资本那种大包大揽的风格吧。
创新驱动型
维眸生物:年首个项目启动美国II期临床试验
维眸生物在年第四季度启动干眼症药物LFA1抑制剂VVN的2期临床试验。公司创始人沈旺博士曾在雅培、安进等著名制药公司从事创新药研发20多年,期间领导团队成功开发了两款上市药物,其中就包括第一代LFA1抑制剂Lifitegrast。LFA-1抑制剂VVN旨在通过抗炎机理进行干眼治疗,以解决造成干眼症、角膜及结膜发炎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传统干眼症治疗药物“环孢素”,维眸生物的第二代LFA-1抑制剂在第一代基础上进行改良,溶解度更高、眼部刺激减小,而且活性更强,起效更快,同时安全性更高。
此外维眸生物产品管线中还有两个重量级项目。VVN是一种Rock抑制剂,用于青光眼,以双靶点实现双重降压;而VVNe具有出色的靶点选择性和靶器官集中度,其对JAK1和TYK2的选择性显著,并能够使药物高度集中在眼部脉络膜等部位,可以适用于葡萄膜炎、干燥综合征、慢性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干眼症、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为了进一步聚焦于眼科创新药的研发,维眸生物与现有投资人贝达药业继续深度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将非眼科项目装入合资公司,实现项目价值跟更大化。
纽福斯:年完成A轮融资,首个项目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
纽福斯位于武汉,在年的前几个月处于疫情暴风中心,同广大武汉企业一样日常运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仍然有巨大收获。
纽福斯先是在4月完成了1.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之后又在9月,第一个针对ND4突变引起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候选药NR又获得了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计划在年提交中美双报IND申请。
作为国内首家眼科基因药物研发公司,纽福斯以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为突破口,目前已经完成全球最大样本量LHON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公司还在扩大视神经损伤类疾病的研究,包括青光眼、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等。
锐明新药:年完成A轮融资
年12月,位于苏州的锐明新药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募集资金将用于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项目的申报和后续管线产品的开发。
锐明新药是一家致力于小分子眼科创新药的公司,专注于眼科疾病领域的用药,不仅深耕眼底致盲性疾病,还在眼表疾病领域布局多个可持续的创新性管线。公司产品涉及多种靶点和作用机制、多种适应症的研究。
目前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的主流治疗方式是玻璃体内注射大分子生物类药物,锐明专注于治疗性小分子眼科新药研发独特的化合物设计,采用滴眼的给药方式,活性成份可穿透眼组织结构到达眼底。首个项目为VEGFR-2和PDGFR-β双靶点小分子药物,目前已经获得候选药物。
受全球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全球眼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眼科新药的研发思路主要聚焦对于患者友好的给药方式,比如方便简捷的滴眼液。
点评:资本引领型企业与创新驱动型创新药企业,虽然都是属于初创,但是存在明显不同。前者完全由资本主导,而且为了迅速打通从研发到注册申报并实现产品上市销售的路径,以从外部引进为主要手段快速建立产品管线,而后者的创始人从早期发现入手,稳扎稳打,从源头上将自身想法植入到项目中,以原研创新打造产品管线。
当然前一种方式,也只有大资本才有实力玩得起,而后者更适合中小规模资本参与,也更符合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
综合创新型
恒瑞医药:年产品研发取得里程碑进展
国内新药研发一哥恒瑞医药的产品管线布局一向是业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