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系统地说一说这个病,可是感觉太庞杂了,篇幅超出了我的想象。今天就只是单纯说说感受,想到哪写到哪讲到哪,没有主线。抽动症主要表现为快速、不自主、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性动作或思维。本病起病于18岁以前,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常以频繁眨眼为首发症状,早期可自行缓解,抽动常因感染、精神紧张等因素加重或复发。这一两年,我看了不少的抽动症儿童。有的几岁,有的十几岁,以这个区间为主!还没看过二十岁以上的。为了写这个文章,我专门看了两部跟这个病相关的电影。第一部是美国的电影《叫我第一名》,第二部是印度的电影《嗝嗝老师》。电影《叫我第一名》里小孩得了抽动症后,家长不理解,老师不理解,同学不理解,以为他是一个恶作剧的坏孩子,不停地发出小狗一样的怪叫声,还不停地抻脖子,大家还是对他冷嘲热讽。最后还好他的妈妈坚持带他去看医生,但医生也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只有自己跑去图书馆翻医书,才发现他这个病叫妥瑞氏综合征(抽动秽语征)。随着时代发展,还成立了一个什么协会,把这个病认为是一种残疾人,立法不能歧视这种人。那个年代认为这是个无药可医的一个疾病,可能现在也有一些医生认为这是无药可医的一种病。患者饱受困扰,他们自己不自觉地发出怪声,这是一种发声型抽动症。因为有抽动的怪行为,一开始所有的学校都不肯收他,最后证实他得的是一种病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顺利考上了大学。但是他在找工作的时候也面临着非常多的困扰,找了几年才找到工作。其实他是用非常正能量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病的,没有被这个病打垮而影响到生活,并且心理非常健康。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种病,不再歧视他,小男孩带病顺利完成学业,长大成人,最后当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嗝嗝老师》重点不在抽动症,是在讲印度的教育平权。这两部电影的源头都是同一本书,两种不同侧重点的改编。看完电影,我才对这个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像平时在门诊上,我看到的只是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到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社会对待。也许他们会遭遇到周围朋友、亲人的不理解。如果没有人能理解他们,那这个病可能就会困扰他们一生。对这个病不了解的朋友,我推荐大家看看《叫我第一名》,这部电影基本上相当于一部抽动症患者的传记。回过头来讲我在接触这个抽动症的时候,其实我对这个病是没有直观印象的。最开始就是一个孩子,她感冒之后就不停的揉眼睛眨眼睛。去医院看,发现不是结膜炎,眼部没有感染什么之类的。她就是频繁眨眼,感冒发烧之后开始出现了这个症状。这就是感染因素了,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眼睛的频繁眨眼。频繁眨眼是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大概率啊,只要不停地眨眼睛,大家就要注意了。关于三仁汤治疗频繁眨眼,这个我已经写成了文章。当我治这第一个患者时候,我的侧重点不是她的眨眼睛,而是她的湿热兼表证。她是一个湿热型的表证,大便粘臭,反复流涕(有表证)。她虽然主诉是眨眼睛,但是我脑子里反应的是表证,我就用三仁汤治她的表证。《治小儿频繁眨眼一例》把表证治好之后呢,她这个眼睛眨眼的症状消失了。这是我治疗抽动症的开始。这只是我治疗抽动症的一个开端。这也激发了我的一个探索。我去回忆这个病,我小时候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然后我发现,我小时候有过这样的邻居家的小孩,当年比我小四五岁的孩子,他也有这样的症状。有些小朋友会都笑话这种频繁眨眼的孩子。叫他什么呢?叫摄目鬼,客家话不是这么发音哈,但是按普通话是这么写。为什么叫“摄目”呢,“摄影”的“摄”,按一下快门,那个镜头就会有一个眨眼一样的,“咔嚓”一下。虽然说是一个取笑的外号,但其实是也并没有特别大的恶意。不过大多数人也没有经常取笑他,家长也没有太在意这个,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病。反正我们农村的孩子从小就疯玩嘛,没有人太在意这个东西,没有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fbao.com/byxjmy/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