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结膜炎传染
慢性过敏性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用药
变应性结膜炎
淋菌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用药

浅谈儿童抽动症

中科公益爱心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30/6032484.html

还有几天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这两周定有不少抽动症患儿“做鬼脸”的程度和频率大幅提高。本篇我们就从症状表现、成因及预后、治疗三个方面来聊一聊“抽动症”这个话题。

  抽动症是一种慢性心理行为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些快速刻板的小动作,不受大脑支配地重复(不同于强迫症,亦不同于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孩子的身上。根据严重程度又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常见的也是轻度症状主要表现为挤眼、清嗓、耸肩,中度呢在轻度基础中加入一些大肢体动作或全身性抽动;重度则主要表现为在轻、中度基础上的抽动攻击(即固定一个动作的攻击人或物)或抽动秽语(无法自控的说脏话)。

  关于抽动症的成因目前并无让各方都能接受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经验推定)原因是综合性的,但遗传是主因(类似于多动症成因),如果你自己观察或者询问,会发现抽动症儿童的父母或者叔、伯、姑、舅、姨等近亲属某些也有或者曾有过抽动行为的。当然讲这个不是要家长朋友们去互相追究是谁的责任,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把精力放到“治愈”孩子身上来。既然抽动症之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电脑程序中的Bug,很多情况下是在胎儿期就注定了的,那么起病时间也就像预先设置好的闹钟(也有可能有这样的基因但终身未发病),每个患儿“抽动”的觉醒时间是不同的,可能张三2岁发病,李四8岁。大部分患儿都会有成长性改善,约50%的患儿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直至消失(10岁前发病的孩子这个比例还更高一些,10岁后发病的比例低很多);同时平均50%的多动症孩子会共患1种及以上的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及品行障碍等,而其中又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为主(且该障碍会早于抽动出现2-3年,所以个别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其实是给“抽动”铺路的,然后一路同行)。

  很多家长会陷入一些治疗的误区:典型的一个是认为既然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成长性改善,50%的还可以完全“自愈”,所以不需要治疗——这是极其错误的;还有一些不了解抽动症的家长或者老师认为是孩子调皮或者道德败坏,或者自行诊断孩子只是患有眼疾、咽炎等…抽动症的频率因人而异,某些轻度患儿每年仅发病1-2次,每次持续1-2周,症状也只是轻度的频繁眨眼。但是大部分儿童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数年到终生,而且还会有一个症状大爆发(突然加重)的阶段。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我第二段讲到的症状就要立刻送医确诊和接受治疗,及时有效长期的治疗可以极大地缓解孩子的症状。

  目前治疗抽动症的方法有很多,西医体系的药物治疗,中医药物、针灸等治疗,经颅磁,心理行为治疗等等,因每个病患都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所以除了心理行为治疗对所有抽动症病人都有效外,其他所有疗法均可以尝试,症状未见缓解即调整用药或治疗方法。但需要说明的是,轻度抽动症是不宜用药的,只有中度、重度且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产生极大恶劣影响或者症状大爆发时才推荐用药。以西医药物为例,它的原理是缓解焦虑,并不是控制抽动症状,“抽动”的症状是无药可治的。所有的治疗都是缓解焦虑、静心安神。

  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和载体极多,沙盘、绘画、OH卡、催眠、森田疗法、行为疗法等等恰当运用均有效果,在此不多赘述。除了心理行为和药物治疗外,家庭和班级支持性的环境尤其重要。家长绝不可以对孩子的抽动行为批评、指责、讽刺、谩骂或者情感绑架,要是到孩子本身控制不了这些行为的,他们的感觉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没办法控制自己不“扑腾”不“呼救”,家长所有的针锋相对都只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如果班内有抽动症的孩子,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要开碰头会,说明情况,从老师做起做给孩子   总之,抽动症是慢性心理行为疾病,其严重程度实时变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儿童期和成年期程度无对应关系,病程中则和孩子焦虑程度呈正相关,且大部分患儿会有成长性改善。病症本身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并无太大影响,仅表现为不好看和相对易怒两点。孩子的伤害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苛责、嫌弃和人际关系中的歧视。我们的社会需要给这些孩子或者成年人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支持。

附表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fbao.com/byxjmy/5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