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文字稿
PART2洞悉人本位医疗
医疗由五个部分组成: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
人本位医疗同样如此,只是具体内容与病本位或利本位医疗明显有别。首先,依靠证据实施诊断,这是针对利本位医疗而提出,后者的诊断忽视证据,抑或证据不充分、不完整。其次,治疗强调有效和身心伤害最小化,它仍针对利本位医疗,后者治疗不仅不推崇身心伤害最小化,反而扩大化;治疗非有效而是基本无效。第三,人本位医疗的护理为“确保医疗安全的整体护理”,这是针对病本位医疗而提出,后者的护理内容单一,仅注重治疗处置和晚期观察,难以确保医疗安全。第四,人本位医疗的康复旨在实现“疗效和安全最大化”,这还是针对病本位医疗漠视康复而提出。第五,人本位医疗的服务是“以病人的感受为主导”,虽然利本位医疗同样提及服务,但不是从病人的角度,而是基于健康人的感受。
第一章诊断:用证据说话
◎诊断的定义与内涵
所谓诊断,即由医生等专业人员根据病症、病史或医疗测试结果等证据,对人体生理或精神疾病,以及病理原因所作的判断。它是医疗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医生给病人施治,首先要有正确的诊断。如何做到诊断正确呢?根据定义可以看到,就是要掌握病人的病症、过往病史,以及目前疾病状况的科学检查结果等证据。
很多医生觉得,做到确切诊断特别难。
的确如此,该环节最有可能出现误差。不过反过来讲,只要医生拿到有力的证据,诊断即刻变得简单。可事实表明,由于受到利本位医疗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医疗行为中,诊断证据缺失的情况颇为严重。
概括起来讲,证据、诊断和治疗三者间的逻辑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和及时,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接下来要思考问题的是,怎样的证据才能确保诊断及时和正确?
◎证据的要求
◇真实
有一次,医院管理咨询,正好碰到一起医疗纠纷。经过打听,原来是一位老工人来做尿检,结果显示淋球菌感染,也就是常说的性病。一听结果,老人着急了,怎么会有性病呢?后来医生还是把这个诊断写入病历本,要求他按照性病进行治疗。回家之后,老人的老伴得悉此事,立即与他翻脸,还闹离婚。
逼于无奈,老人只好医院检查。反复化验结果证明,根本没有任何感染。
出现这样一次纷争,根医院拿出的检查证据不真实,进而导致误诊。由此可见,如果诊断证据失真,并且按照错误的证据治疗,必然会导致误诊误治,不但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引发一连串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浪费患者的治疗费用。甚至更为严重的是,药物的副作用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若是如此,治疗能有效吗?病情能好得快吗?能不招致医疗纠纷吗?
◇全面
证据的第二个要求是“全面”。
某次医院的急诊室查房,看到一个病人躺着输液,满脸通红,眉头紧锁。我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头疼,接着我向医生了解该患者所患何病,医生称“诊断为冠心病,已经用硝酸甘油治疗了三个小时”。看到病人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我说“既然患者诊断为冠心病,有查过心电图吗”,得到的答案是“否”。
医生马上补充解释:“病人自己说以前曾患冠心病,而且此次就医时感到左胸前区闷痛”。
听到此处,我立即回应:“即便患者的疾病就是冠心病,不做心电图怎么知道冠心病发展到何种程度。若检查心电图ST段没有变化,选择的是一种治疗方法;ST段下降两三个格,又是另外一种治疗方法;已经出现大Q波,还会是另一种治疗方法。总之,同属冠心病,不同程度的病变应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会有效,否则会出人命。况且,左胸前区闷痛不一定就是冠心病,也可能是肋软骨炎或者神经官能症。不进一步检查取得证据就鉴别诊断,必然会大幅增加误诊误治的可能。”
该医生继续辩解:“病人不愿意做心电图”。眼看医生如此,我决定用行动推翻他的理由。于是把刚才跟医生进行的分析通俗易懂地告诉患者和家属。果然不出所料,患者马上选择做心电图检查。
后来的检查结果显示,病人的心电图正常。然后我解开患者的衣扣,发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处肿胀,用手一按,病人连说“就是这里”。显然,这是典型的肋软骨炎。至此,我们已然非常清楚,病人使用三个小时的硝酸甘油为何没有产生效果——这种药物治疗不了肋软骨炎。因为医生误诊,不但消除不了原来的病症,反而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新的问题:患者脑动脉扩张导致头疼,面动脉扩展导致满面通红。
该案例中的病人出现不适,说到底是由于医生用于诊断的证据不全面。当心电图检查结果出来后,证据齐全,诊断随之明确,转而烤电治疗。两个小时后,当我再次路过急诊室,该病人医院。不难看出,证据不全时作出诊断,并据此实施治疗,误诊误治的可能性提高,医疗风险增大。
◇及时
证据掌握得越及时,正确的诊断就越早,治疗也越有效。
医院的神经内科,一个病人躺在床上,但外表看上去与正常人无异。出于好奇,我向医生打听他的患病情况。回答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患者得的是脑血栓,而且是五个小时前刚刚患的病。
我走到病人床前,与患者掰手腕测试他的肌肉力量,与常人无别,下肢力量也很强。而且患者的嘴不歪,说话声音洪亮,下地走路正常。短短五个小时把一个脑血栓病人治疗到如此程度,确实难以置信!
我立即向医生询问原委,谜团解开,原来正是因为医生及时掌握了证据。
事情是这样,医院看望住院的老伴时,突然在病房犯脑血栓,当即倒地不起。值班护士马上通知神经内科,医生过来一看,怀疑是脑血栓,立即拨打两个一个打给CT室,要求他们打开绿色通道,准备接待CT检查;另一个打给导管室,为颈动脉造影做准备。很快,CT结果拿到,的确是脑血栓。然后迅速进导管室,在颈动脉穿刺,插进一根管子,通过透视找到堵点,用溶栓药一冲,即刻疏通。
据参与治疗的医生介绍,该患者从晕倒到脑血栓被冲开,总共只耗费57分钟。业内人士都知道,血栓的时间稍久便会机化,注定难以冲开,此块脑组织由于缺氧而永久性坏死,患者恢复自然变慢,甚至可能永久无法康复。但是此次治疗,由于发现得早,随后及时解除了缺氧状态,恢复速度当然加快。
此次治疗得以如此迅速成功,并非医生掌握了新技术,关键还在于及时发现了病变的证据。
◇量化
量化证据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清晰看到病情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如患者的体温是36℃,不应表述为模糊的“正常”。事实上,体温36.5℃属于正常,36.8℃也属于正常,可是从36.5℃上升到36.8℃,尽管体温仍属正常,但其变化反映出的可能是不正常的病情趋势。另外,也不能将37.3℃以上的体温笼统地称为“发烧”,37.8℃和40.3℃都是发烧,严重程度显然不同,治疗手段也各异。
所以,医护人员获取病人的疾病证据,务必尽可能做到量化。
问题是有的证据可以量化,有的证据确实难以量化。如病人的表情,开心抑或痛苦,很难用直观的数字描述。尽管如此,我们亦不主张抽象地用“痛苦”或“正常”指代表情。同样是表情痛苦,程度仍有差别,眉头紧锁是一种痛苦程度,掉眼泪又是另外一种更深程度的痛苦。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还是要想方设法将之量化。具体做法,后文再述。
◇动态
动态,亦为证据的一项要求,而且量化是动态的前提。
以产科为例。当产妇生完孩子,常有产后大出血的并发症。万一遇到此事,护士务必随时掌握产妇的出血情况,且不能只对氨基苯甲酸白癜风怎么治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