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流感少了,疱疹性咽峡炎该多了……每天幼儿园的老师都在校门口给宝宝们看嗓子、手心手背,重点就是要看看是否有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宝妈们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1.咽峡在哪里?
2.主要症状?
3.口腔黏膜疹的特点?
4.哪些病毒引起的?
5.流行病学特点
6.多久能好?
7.得过一次,以后还会再得吗?
8.如何诊断?
9.与手足口病鉴别
10.与阿弗他溃疡鉴别
11.可能会有哪些并发症?(极少)
12.如何治疗?
13.如何护理?
14.什么情况需要就诊?
15.什么情况需要住院?
16.如何预防?
17.吴茱萸醋调外敷涌泉
1.咽峡在哪里?
咽峡是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上图绿色部分就是咽峡部,本病的口腔黏膜疹就经常发生在此部位。
2.主要症状?
●高热
●痛性丘疹-囊泡-溃疡性口腔黏膜疹→咽痛、流涎、食欲差、哭闹
3.口腔粘膜疹的特点
皮疹常见于腭舌弓、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皮疹的数量不等,通常少于10处。初为丘疹,24小时内生成囊泡,水疱直径多为1-2mm,周围有红斑状晕环。约24小时后,水疱破裂,留下直径为3-4mm、浅表的黄色或浅灰色溃疡,伴明显红斑的边缘。
上图提示:初起为丘疹
上图提示水疱破裂后的溃疡
4.哪些病毒引起的?
目前发现有22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本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8、10和22。
5.流行病学特点
●好发年龄:7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
●好发季节:多在夏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传染性强
●平均潜伏期3-5天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接触手、衣物而感染。早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
●粪便可持续排毒6周,甚至数月。从口咽部排毒通常不超过4周。
6.多久能好?
本病通常是良性病变,发热消退时间平均2日(范围2-4日);口腔黏膜疹可在5-6日(范围3-10日)内消退。
7.得过一次,以后还会再得吗?
很可能会再得,因为有22种血清型都可以引起本病,所以即使感染过一次,以后遇到其他的血清型仍然可能感染。
8.如何诊断?
根据高热、口腔黏膜疹的典型表现和部位(小于10处充血性黄色或灰白色丘疱疹,位于腭舌弓、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临床诊断即可,很少需要确定具体病毒病因。
9.与手足口病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发热常≥38.9℃常≤38.3℃
口腔黏膜疹咽峡部多在舌部、颊粘膜
皮疹无手、足、臀、膝
★疱疹性咽峡炎可以发展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并发症比手足口病少。
★疱疹性咽峡炎的C反应蛋白通常比手足口病高。
10.与阿弗他溃疡鉴别
阿弗他溃疡为有浅灰色基底的痛性、浅表性口腔溃疡,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
11.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极少)
●脑干脑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无菌性脑膜炎
★几乎只有由肠道病毒A71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才可能发生并发症。
★本病偶有在病后1-2月出现脱甲症。
上图为脱甲症
12.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支持治疗:
●补液避免脱水;(因高热丢失水分,咽痛害怕进食,故容易脱水)
●针对发热,必要时给予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
13.如何护理?
●室温18~22℃,湿度50~60%,通风良好;
●衣被不可过厚;
●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进食后喂少量温开水,年长儿餐后漱口;
●饮食宜易消化的流汁、半流汁,少食多餐;
●监测体温(高热期间,至少每1小时监测1次体温);
●注意观察口腔其他部位及手、足、臀部有无疱疹,警惕手足口病。
14.什么情况下需要就诊?
●发热超过48小时
●食欲差,进食水困难
●精神差、嗜睡、呕吐
●心率快
●上肢或下肢突然无力
15.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
●严重脱水
●发生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
16.如何预防
●勤洗手,手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可疑或确诊本病的宝宝,暂时不要去公共场所。
17.吴茱萸醋调外敷涌泉
●本病属“喉痹”“口疮”范畴,病机多为心脾积热;
●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
●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气味俱厚,《本草纲目》“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
●故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可用来治疗本病,每日睡前1次,外敷8小时。≤3岁3克,>3岁9克。宝妈们可以试试哦!
●如果宝宝的皮肤特别娇嫩且容易过敏,药物可以不直接接触皮肤,可以隔一层纱布,或者缩短外敷时间至4小时也可以。上图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本文为作者第22篇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及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慈幼堂。
感谢阅读及分享!
叶翠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