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本共识涵盖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评估、健康教育、治疗策略等内容,本文仅就部分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等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年11期。表1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发生率(%)
临床意义
毛周隆起
59.6
亚洲人多见,本质为湿疹表现,多位于躯干部[28]
眼睑湿疹
50.0
下眼睑更常见,与吸入性变应原过敏有关
耳廓/耳后/鼻孔下裂隙
47.3
有诊断提示价值
口角唇炎
26.1
特征性表现,儿童期和冬季多见
外阴湿疹
8.6
有时是儿童期AD的唯一表现,应与尿布皮炎鉴别
乳头湿疹
7.1
AD可靠的诊断指标
指尖湿疹/特应性冬季足
2.8
学龄期儿童常见,可以是AD唯一表现
白色糠疹
2.5
通常是AD的轻微表现[28]
钱币样湿疹
1.1
冬季好发,在儿童往往有诊断价值
甲沟湿疹
1.3
与皮肤干燥和过度洗涤有关
痒疹
1.0
儿童少见
丘疹性苔藓样疹
1.2
春夏季好发
红皮病
1.0
婴幼儿应排除代谢性、免疫缺陷疾病以及肿瘤等
注:数据来源于国内一项对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研究[29]
表2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应性标志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发生率(%)
临床意义
干皮症
79.2
全身性或局限性,受季节、皮肤护理因素影响
Hertoghe征
39.0
搔抓摩擦所致
掌纹征
15.0
与FLG基因突变相关[30]
白色划痕
6.4
是干性皮肤的表现,婴儿早期无
慢性头皮脱屑
6.4
在婴幼儿有重要诊断价值
眶下皱褶(Dennie?Morgan征)
4.2
也可见于无皮疹的特应性呼吸道疾病患儿
眶周色素沉着
3.2
眼下方更显著,可能与特应性呼吸道疾病有关
毛发苔藓
2.1
学龄期儿童多见
注:数据来源于国内一项对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研究[29]
治疗策略1.寻找病因和诱发加重因素:①食物,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饮食回避和激发试验来针对性回避过敏原,并注意保障营养;
②汗液刺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患儿应勤洗澡,去除汗液的同时,减少皮肤表面变应原和微生物的刺激;
③物理刺激,包括衣物、空气干燥、护理用品等;
④环境因素,包括特定季节的吸入性变应原、有机溶剂如甲苯等;
⑤感染因素,发生细菌/真菌感染时,在明确感染后应针对性治疗;正常清洁皮肤可减少微生物定植,应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⑥情绪,缓解压力、紧张等不良情绪;
⑦搔抓,避免搔抓,打断"瘙痒-搔抓-瘙痒加重"的恶性循环。
2.基础治疗:即修复皮肤屏障和保湿,①清洁和沐浴:盆浴更佳,水温32~37℃,时间5min,最后2min可加用润肤油;继发细菌感染时要仔细去除痂皮,使用无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洁剂,可含抗菌成分;可在盆浴时加入次氯酸钠,抑制细菌活性,缓解AD引起的瘙痒;
②润肤剂:是维持期治疗的主要手段,应做到足量和多次,每日至少使用2次;有报道,含花生或燕麦成分的润肤剂可能会增加部分患者的致敏风险;当发生感染时,单独使用润肤剂而无有效的抗炎治疗,将显著增加发生播散性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应当注意。此外,新生儿期应尽早外用保湿剂,可减少和推迟AD的发生。
3.外用治疗:01
外用糖皮质激素(TCS):
目前仍是治疗和控制各期AD的一线药物,TCS治疗儿童AD应注意的事项包括:①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和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强度和剂型;②尽可能选择中、弱效TCS,尤其是薄嫩部位应避免使用强效TCS;③面颈部易吸收TCS,故应短期使用,并逐步减量或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交替使用;④皮损控制后,可采用"主动维持疗法",即在既往皮损部位和新发皮疹部位每周使用2次TCS,可推迟AD的复发时间和减少复发次数,并减少TCS的用量;⑤皮损范围特别广泛时,应以系统用药控制为主;⑥注意TCS的不良反应:皮肤萎缩、多毛、色素减退、继发或加重感染等。
02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
是治疗和控制各期AD的二线药物,是其他治疗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时的选择,但在某些特殊部位,如面部、皱褶处,也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目前主要的药物有1%吡美莫司乳膏和0.03%及0.1%他克莫司乳膏,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AD,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度AD。Meta分析显示,1%吡美莫司乳膏与0.03%及0.1%他克莫司乳膏相比,治疗AD的整体疗效没有差别。TCI不导致皮肤萎缩,可上调皮肤屏障相关基因表达,增加皮肤含水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
TCI治疗AD注意事项:①TCI可用于AD急性期和慢性期,特别适用于TCS慎用的部位如皮肤敏感和薄嫩部位;②皮疹反复发作部位每周2次间歇使用TCI,即"主动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AD的复发,并减少TCI的总用量;③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灼烧感和局部瘙痒,但是使用数次后能获得较好的耐受性,局部先用润肤剂也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④用药部位不封包,注意避光。
4.系统性治疗:01
抗组胺/抗炎症介质药物:
目前关于抗组胺药治疗AD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抗组胺药对AD相关瘙痒的有效性尚不能确定。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镇静作用,可用于止痒,第二代还可通过抗炎症细胞因子活性而发挥效用。抗炎症介质药物包括介质阻断剂(血栓素A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细胞因子抑制剂等。
抗组胺药在AD治疗中的最大优势是能缓解合并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哮喘、鼻结合膜炎和荨麻疹等,但是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可根据个体差异,综合决定是否合用抗组胺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制定的有关0~12岁AD患者的治疗指南指出:严重AD患者或伴有严重瘙痒或荨麻疹的患者可给予二代抗组胺药;6个月的急性发作期患儿,如果患儿伴有严重睡眠障碍可给予一代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整体安全性高,但儿童需注意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抽搐。
02
抗微生物治疗:
①抗细菌治疗,在没有明显继发感染征象时口服抗生素无效,在有明确细菌感染时,短期使用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有效;TCS或TCI能减少AD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长期外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和过敏的发生;
②抗病毒治疗,重症未控制的AD、血清IgE水平升高和AD早期发病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不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疱疹性湿疹时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03
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
在儿童AD的治疗中,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风险效益比高,儿童应格外慎重和反复评估。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霉酚酸酯以及甲氨蝶呤等治疗儿童或青少年AD均属于超药物适应证范围,因此要反复评估风险效益比,慎重使用。
04
光疗:
是AD的二线治疗,注意全身光疗不适用于年龄12岁的儿童,并且不能用于AD急性期。光疗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瘙痒性和肥厚皮损。
05
生物制剂:
治疗AD疗效不确定,有潜在不良反应,价格昂贵,在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婴幼儿AD使用前,暂不推荐儿童使用。
06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SIT):
对于合适的高致敏状态的AD患者有一定疗效,目前最为有效的是尘螨变应原的免疫治疗。对于合并过敏性鼻结合膜炎、轻度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AD患儿可考虑ASIT治疗。
07
中医中药: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
来源:中华医学网
红杏题库
一款经济适用的题库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的各种复习题
还带详细解析
更有专门的错题集帮你查缺补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