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我朋友的孩子,大约两年了吧,今年8岁。刚开始是嘴里老爱学母鸡叫,还有就是控制不住抬起手来看,然后有一次眼睛感染病毒,治好后眼睛开始做怪相,甚至嘴巴,后来发展到手和脚,控制不住偏头,侧颈,抬肩,看手,甚至自己的脚把自己绊倒。有时多个动作同时发生。自己无法控制,但做后能感觉到,害怕父母批评有时故意掩盖。医院做过脑电图和精神方面检查,均正常。
医院检查,同时看了两个科,做了智力方面的测试和精神方面的测试,智力超高,精神正常,营养检查发现营养有问题,开了很多营养方面的药,食欲有所提高,这期间症状有改善,停药后食欲恢复以前,症状时有发生,遇上批评和生病后症状加剧。
其他方面:脾气不好,易怒,冲动任性,挑食,便秘,消化不好,常常积食而发烧现在朋友已经明白这是抽动症,但不知是属于先天的还是后天感染,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时常做出一些眨眼、面部肌肉抽动、嘴角抽动等“小动作”,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作祟。患有抽动症的儿童经常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奇怪的面部动作,而且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对这些行为异常的孩子,家医院进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错过理想的治疗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的初期症状往往是一些“挤眉弄眼”的小动作,因此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使得孩子的症状逐渐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逐步增加,其中约30%还会出现秽语症等不当行为,从而贻误了孩子终生。
儿童抽动症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神经生化异常、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及心理因素等有关,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短期可让病情有所缓解,但长期用药易对儿童脆弱的大脑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1
抽动症分类及诊断标准
抽动障碍(ticdisorder)是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motortics)和发声抽动(vocaltics),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
按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①短暂性抽动障碍;
②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③Tourette综合征(简称TS)又称为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患病率为0.1%~0.5%,多见于男性,男女发病之比为3~5∶1。大多数起病于4~12岁。
抽动症(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起病于童年;②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③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④症状的强度或抽动部位可以改变;⑤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但不超过1年;⑥排除锥体外系统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1)须符合短暂性抽动障碍所列①、②、③三项;(2)肌肉抽动或不自主发声一天内出现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性出现。强度一般不变。病期超过1年。
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①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间;②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③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④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⑤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⑥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⑦排除小舞蹈症、肝豆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2
抽动症的成因
引发抽动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知道这些原因的人很少,不知道一种疾病的原因就很难对这种疾病做出判断,进行预防,那么引发抽动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1.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5.环境因素:经常受同学欺负、多处于吵杂、烦闷的环境。
6.心理因素:典型强迫症、闭锁心理、过于活跃、过激、性格过重。
7.其他:如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脑部的轻微损伤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3
如何预防儿童抽动症呢?
1、增强优生优育意识,孕妇怀孕期间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患病后禁忌滥服药,杜绝近亲结婚,生产时防止产伤。
2、防止孩子头部出现外伤、药物中毒,对脑炎、脑膜炎等脑病积极进行防治。
3、预防感冒、鼻炎、眼结膜炎等躯体病,造成病情加重。抽动患儿注意预防感冒,感冒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诱发原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外感又可以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作。
4、饮食要注意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可多吃有益于健脑的食品及维生素类食物,尽量不要吃含铅、色素、防腐剂过多的食物、饮料。
5、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上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
6、注意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棍棒教育方法或过度溺爱导致患儿养成任性妄为、脾气大、注意力差的不良习惯,最终引发小儿抽动症。
7、注意学校、老师的影响。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佳,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小儿抽动症。学校方面应选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应防止因课业负担过重,造成孩子身心疲劳的现象发生。
4
抽动症患儿家长的应对策略
儿童抽动症的发病与父母有很大关系,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度,过多的责备孩子,或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等因素均可使儿童产生矛盾心理,引发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大多都只是暂时性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对于这样的孩子并不需要服药,仅需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即可帮助孩子纠正症状,而心理治疗主要从家长开始。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家长不要对患儿过多的批评指责,也不要时时刻刻提醒或制止他,而是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他的症状。
许多孩子因为抽动症,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往往会出现退步,家长可以请求老师配合,允许他慢慢进步,给他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家长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对疾病放任自流,甚至让孩子退学,这样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其他问题:成年后抽动症缓解了,却可能出现行为幼稚,社会交往障碍等倒退现象。
抽动症如果没有恰当处理,有时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强迫症,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等。家长要留意孩子的思想动态,如果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可求助心理咨询师辅助纠正,如果出现慢性运动或发声障碍,则应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以药物治疗为主。(如何预约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于工作日9:30-17:30,拨打全国--转1)
除了做好日常心理调节外,家长还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生活起居。冬夏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饮食方面,应尽量少吃海鲜、羊肉等发物,尽量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避免过于兴奋。不要让孩子玩游戏机、上网时间不要过长,这些都是加重抽动症的因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